婺源茗眉大全网

非遗传承下的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大观

发表时间: 2025-05-30 19:41

【来源:六安交通音乐广播】

跟着非遗游六安

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

01

基本情况

舒城小兰花茶产于舒城县境内山区,因形似兰花,茶叶吸附兰花清香而得名。兰花茶早在唐宋时代就曾被列为贡品。“舒城小兰花茶”创制于清朝,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2010年,绿茶制作技艺(舒城小兰花)被认定为省级第三批非遗名录,截至目前,有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1人。

舒城小兰花茶是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其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散发兰花清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匀整成朵,叶质厚实耐泡。

舒城小兰花作为安徽省六安市“五朵金花”之一的茶叶品牌,先后获泰国博览会金奖、“中华杯”全国名茶评比金奖、北京国际茶展名茶评比特别金奖等20多个奖项。目前,舒城县已发展茶园7.3万亩,年产干茶2350吨,拥有名优茶机械加工厂180多家,经营大户200多户,茶叶已成为茶区人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02

主要做法

近年来,舒城县高度重视舒城小兰花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创新传承保护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茶香四溢,品牌远扬。舒城县常态化开展非遗“六进”活动20余场,将舒城小兰花茶文化带进校园、社区、企业、景区等,提升市民对舒城小兰花茶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组织舒城小兰花参加六安皋街展示展销等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展览展示展销活动10余场,扩大舒城小兰花品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促进经济增收。

(二)匠心传承,人才辈出。舒城县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活动近20期,培训学员100余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建立传承基地,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平台和支持。

(三)茶旅结合,助力振兴。舒城县将舒城小兰花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发展模式。在舒茶镇晓天镇等茶叶主产区打造茶旅融合示范点,以旅游景点为主线,以非遗文化为元素,将“九一六”茶园打造成“游龙舒 探非遗”一日游非遗旅游路线,把非遗的多元文化点缀成休闲旅游的一路繁花,给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式的感官体验,非遗与旅游相融合,让非遗传承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经济创收与非遗传承保护齐头并行。分别在城关和张母桥镇举办2025非遗年货大集活动,带动舒城小兰花等非遗产品消费升温。

非遗特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六站:舒茶人民公社景区

非遗特色旅游精品路线

第七站:九一六茶园

03

取得成效

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舒城小兰花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声誉日隆,市场拓宽。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展示活动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安徽公共文化云、文化馆公众号、视频号等媒体宣传,舒城小兰花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新生力量,薪火相传。通过开展“非遗”六进等传承培训活动,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三)茶旅互动,共促发展。通过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为加强文旅融合注入新的活力。2024年以来,非遗助力全县旅游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000万元。

参加2024安徽春季茶博会

传承培训

04

经验启示

舒城小兰花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多方参与,合力共推非遗保护。舒城小兰花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政策扶持到资金保障全方位发力,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守护非遗。

(二)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双赢之道。舒城县坚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深度挖掘舒城小兰花非遗价值,合理开发利用,实现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非遗传承发展应借鉴这一思路,在保护非遗本真的基础上,探寻适配的利用路径。

(三)创新驱动,焕发非遗新活力。舒城小兰花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推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模式,赋予非遗全新生命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要善于创新,结合本地特色,推动非遗与多元产业融合,提升非遗影响力。

(四)夯实基础,培养传承人的关键环。舒城县着重开展传承培训活动,搭建传承基地,为舒城小兰花培育出众多优秀传承人。非遗工作务必重视人才培养,打造稳固的传承人队伍,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