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7-10 15:01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伴君如伴虎,在那个唯天子独尊的时代,和皇帝唱反调,大多是要杀头的。
然而,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常有例外。
直言极谏之臣——魏征,堪称谏臣典范,谏言谏到皇帝都有几分忌惮。
有一回,唐太宗得了一只俊美的鹞鹰,爱不释手,日日把玩。
某天玩赏鹞鹰时,正好碰到魏征前来奏事。
唐太宗担心自己面前的这位臣子会念叨自己玩物丧志,便将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心知肚明,却没有揭穿,不动声色地说着自己的事情,顺便旁敲侧击,委婉地劝谏皇帝。
最后,即便鹞鹰在怀里被闷死,唐太宗也没有打断魏征。
一位克制隐忍,一位敢于直谏言,君臣二人的佳话就此流传千古。
如今的社会,说话便无需这般小心谨慎了,更不会因此而掉脑袋。
借着网络的屏障,人们得以畅所欲言,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催生了不少不分是非,只为抬杠的人。
曾经发过一条主题为“茶叶久闷不苦,品质就有问题”的内容,评论区有一条留言格外刺眼。
“一通胡说,品质好的茶叶,闷一晚上也很好喝。”
《2》
按照茶友的说法,难道品质差的茶叶,才不适合闷泡?
可事实恰恰相反,品质好的白茶,无论新老,都不适合闷泡。
白茶的工艺简单而质朴,以萎凋和干燥为主。
萎凋,通常为日光萎凋,将茶青薄薄地摊晾在水筛上,用自然的光照,将鲜叶中的水分轻柔且顺畅地排出。
干燥则是在萎凋的基础上,进一步排出茶青中的水分,将茶叶的含水量降低到规定范围。
可见,白茶的整个制茶流程,并没有过多的人工干预。
这也就意味着,成品白茶体内保留的,是最天然、最充足的养分。
尤其是产自太姥高山的白茶,集天地灵气于一身,高山上的雨露、丰沛的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土壤和空气,都是茶树积累养分的基础。
成品高山白茶,花香、草药香馥郁,滋味鲜爽,完全没有苦涩味。
只因其体内,茶氨酸、多糖类物质的含量极高,将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物质的味道掩盖过去了。
用盖碗冲泡白茶时,从注水到出汤,通常只需要7-8秒。
只要茶叶品质有保障,茶友们大可放心,这短短几秒,已经足够茶叶释放出足够的内质。
沸水浸泡下,茶内质会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其中也包括茶多酚、咖啡碱等苦涩物质。
并且,闷泡时,茶氨酸的释放速度不及前者。
于优质白茶而言,长时间的闷泡会让苦涩物质含量逐渐超过其他物质,最终泡出一杯又浓又苦的茶汤。
正因如此,品质上佳、内质丰厚的好茶,都不适合闷泡。
《3》
闷泡才好喝的茶叶,代表着它的营养物质稀薄。
好茶养分充足,内质在沸水的激发下争先恐后地析出,需要尽量缩短出汤时间,保证茶汤的滋味和耐泡度。
唯有品质不佳、内质有缺损的茶,才需要刻意延长闷泡时间,将少得可怜的内质,尽可能地榨取出来。
这样的茶,通常泡不了几冲。
不似高山白茶,十冲绰绰有余,十几冲也不在话下。
那些久闷不苦,闷了反而更好喝的茶,通常可以归为下面三类。
第一类,产区环境差、原料不佳的茶。
产区环境的优劣,在根本上决定了茶树能从自然界中吸收多少能量,积累下多少内质。
一些生于平地、路边的茶树,常年经受灰尘杂质的侵扰,被阳光暴晒,也很难从贫瘠的土壤中获得养分。
茶青本身就没有多少内质,后续的加工更不可能让它脱胎换骨。
第二类,制茶工艺不当、粗制滥造出来的茶。
茶青采摘下来,没有及时摊晾,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内质便会在各种不正常的化学反应中流失。
或是烘干时,火力过猛,温度太高,内质也难以留存。
第三类,其实也可以归为第二类,那便是,做旧茶。
经过各种暴力手段——渥堆、暴晒,生产出来的做旧茶,叶脉受损,内质大量流失,早就失去了品饮价值。
用高温和长时间的闷泡,榨出的一点滋味,也不过是苟延残喘。
《4》
无论如何,都不建议茶友们把好好的茶叶拿去闷泡。
品质好的茶叶,有时稍微多闷的几秒,都会闷出微微的苦涩感,更别提长时间的闷泡了。
正常茶叶闷上一晚,茶汤颜色必然又深又红,满满的苦涩物质。
原本能冲泡十几冲的物质,全都浓缩在一杯中,难见白茶的鲜爽与清新。
对于优质茶叶来说,快出水才是最适合它的冲泡方法。
如果有茶掌柜,大肆宣扬闷泡老白茶的妙处,茶友们一定要警惕,他们很有可能在为自家的劣质茶、做旧茶铺路。
另外,站在健康的角度,闷泡一夜的茶也不适合再喝。
闷了一晚上的茶叶,已经算是隔夜茶。
自己在家泡茶,做不到无菌环境,用保温杯闷泡,茶叶也会一直处于温热状态。
如今天气炎热,闷泡了一晚上的茶叶,很有可能滋生出各种细菌。
高品质的白茶,茶友们还是用盖碗、用玻璃杯冲泡吧。
久闷不苦的茶,既喝不出什么滋味,对身体也无益,不如舍弃。
《5》
闷泡茶叶,是茶叶审评的方式之一。
但这并不代表它适合日常冲泡。
茶叶审评中的闷泡,时间并不长,为的只是将茶叶的优缺点都展示出来。
参与审评的专家们都是专业的,他们能喝,不代表适合我们喝。
日常喝茶,咱们还是多喝些香清甘活的好茶吧。
喝茶本是舒心愉悦的事,何必“自讨苦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