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7-13 17:48
2025 年 7 月 13 日 伊犁讯 近日,网络热传 “伊犁恰西环线全面通车” 消息引发游客关注,但经巩留县文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网信部门核实,该信息为不实传言。官方明确表示,目前恰西景区仅两条环线部分路段临时开放,且对车辆类型、通行时间均有严格限制。
7 月 9 日起,社交媒体平台出现 “恰西环线全面通车” 相关图文及视频,称景区道路已全面开放迎客。经查,该信息源于部分自媒体对官方通告的片面解读。实际上,恰西景区管理办公室于 7 月 9 日发布声明指出:
目前,恰西景区正推进省道 345 线库尔德宁 — 恰西 — 塔里木 — 喀拉峻公路建设,该项目总投资 2.88 亿元,计划连接四大景区形成旅游环线。但受施工进度影响,现阶段仅完成部分路基工程,尚未达到全面通车条件。
安全措施方面,景区在临时开通路段增设限速标志、安全围栏,并安排专人值守,严防超载车辆进入。天气影响上,若遇极端天气 (如暴雨、冰雹),环线将临时关闭,游客需关注景区实时通告。
随着旅游旺季来临,景区需进一步优化临时开放路段的游览体验。例如,在允许通行时段内,合理规划游客流量,通过线上预约、分时段游览等方式,避免因游客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与安全隐患。同时,加快道路施工进度,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实现全面通车。施工过程中,及时向游客与公众通报工程进展,利用景区官网、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定期发布施工动态与预计通车时间,增强信息透明度。
游客在计划前往恰西景区游览时,务必提前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如关注景区官方公众号、拨打景区咨询电话等,切勿轻信未经证实的网络传言。自驾游客需提前检查车辆状况,尤其是计划行驶临时开放路段的四驱越野车,确保车辆性能良好,能够应对复杂路况。在景区内游览时,严格遵守景区的各项规定,按照指定路线与时间通行,配合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共同维护景区的游览秩序与安全。
网信部门与文旅管理部门应建立更紧密的协同机制,加强对旅游相关网络信息的监测与审核。对于传播旅游谣言的自媒体账号与个人,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造谣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同时,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正确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提升公众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旅游信息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热门休闲方式,像伊犁恰西这样风景优美的景区备受青睐。游客在出行前,对景区的各类信息,尤其是交通、开放情况等关键信息极度渴求。这种信息需求的旺盛,使得一些不实信息有了传播土壤。部分自媒体为吸引流量,未经核实便发布所谓 “全面通车” 等消息,以满足公众对旅游信息的急切获取心理,反映出旅游热背景下,信息供给的混乱与不规范。
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呈现 “快餐化” 趋势,人们更倾向于快速浏览、转发简短信息,而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深入探究。对于 “恰西环线全面通车” 这类看似利好的旅游消息,众多网民在未仔细甄别来源与准确性的情况下,便纷纷转发分享,导致谣言迅速扩散。这凸显出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理性思考与信息核实意识的淡薄,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在信息筛选、引导方面的责任缺失。
此次恰西环线通车谣言事件,给景区、游客、网络平台及管理部门都敲响了警钟。景区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宣传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避免因信息滞后或模糊引发误解。游客自身要增强辨别能力,不能盲目依赖网络非官方信息,出行前做好充分准备。网络平台应履行社会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旅游等重要民生领域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减少不实信息传播。管理部门则需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多方协同,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真实的旅游信息生态环境,保障游客权益与景区的良好发展。
网信部门强调,互联网信息传播需遵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编造、散布不实信息将面临行政处罚。近期,新疆已查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包括虚假天气预警、地质灾害谣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