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8-18 08:12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则称六安。”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在《茶疏》开卷的这句论断,如一道惊雷劈开了中国茶史的云雾,将六安瓜片推上江北茶王的宝座。这片诞生于大别山腹地的单叶茶,以去梗去芽的奇绝之姿,在杯中舒展成翡翠色的传奇——它曾是慈禧太后每月必享的十四两贡品,是周恩来病榻前最后的念想,更是《红楼梦》里妙玉奉与贾母的那盏“老君眉”。十首诗卷,十重境界,且看这盏“无芽无梗”的茶中侠客,如何在诗词长河中翻涌出千年风云。
一、明代三才子《咏六安茶》:七碗清风的诗坛圣谕
原文:
七碗清风自六安,每随佳兴入诗坛。
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
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
何日一酌中霖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译文:
七碗茶汤生清风皆源六安,总随诗兴翩然降临文坛。
嫩芽破土似春雷惊蛰,旺火煎茶如夜雪消残。
陆羽《茶经》遗漏此上品,纵酒之徒难懂此中清欢。
何时得饮中霖山泉水,再品蔡襄所制小龙团?
见解:
李东阳等三位名士的联句,实为六安瓜片的加冕礼。“七碗清风”化用卢仝茶典却更显超逸——当“高阳醉客”(酒徒)在清欢前退避,六安茶已成文人精神图腾。“纤芽出土春雷动”暗合瓜片独特工艺:待新梢开面后采摘成熟叶片,方有雷霆万钧的茶力;“活火当炉夜雪残”则预言了拉老火工序中炭火与茶叶的壮烈交锋。
二、彭德和《咏六安瓜片》:蝙蝠洞边的仙露密码
原文:
茶中精品谁为冠,无梗绿汤瓜片神。
云雾幽兰常作伴,溪流峡谷永栖身。
帝王视作茗中宝,妙玉夸其甘味醇。
蝙蝠洞边承玉露,名扬四海待佳宾。
译文:
茶中魁首何人敢称?无梗绿汤唯瓜片通神。
云雾幽兰为伴,溪涧深谷为家。
帝王奉为茶中至宝,妙玉盛赞甘醇滋味。
蝙蝠洞畔承天降玉露,香名远播以待四海宾。
见解:
此诗如一幅六安茶的全息地图。“蝙蝠洞”直指齐云山核心产区:洞中千年蝙蝠粪便滋养土壤,孕育出矿物质含量倍增的“玉露”。“无梗绿汤”四字道破瓜片本质——唯单片叶能释放纯粹草木精华。最妙在“妙玉夸其甘味醇”:《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六安茶被奉为贾府最高待客之礼,足见其在士族心中的神圣地位。
三、清代茶农谣:篝火山窗下的春之祭
原文:
侬家家住乌泥关,每到春来便不闲。
最是清明微雨后,朝朝早起上茶山。
采得新茶归去后,阿侬要做新衣裳。
译文:
我家住在乌泥关,每逢春日不得闲。
最是清明微雨时节,天天拂晓攀茶山。
采罢新茶归家去,姑娘要裁新衣裳。
见解:
民谣素朴如茶筐竹纹,却刺破风雅茶诗的幻象。乌泥关位于金寨茶山深处,谷雨前采茶女需在晨露未干时“扳片”——徒手分离叶片与芽梗,指尖被茶汁染成墨绿。“做新衣”的期盼背后,是“每斤茶叶千滴汗”的生存史诗。当诗家吟咏“七碗清风”时,正是这些茧手托起了六安茶的鎏金传奇。
四、李志铭《品瓜片》:松泉仙境的侠客帖
原文:
饮马江淮逗六安,大别山里赏松泉。
豪拼烈酒争如霸,慢品徽茶竟似仙。
热啜清香冲廓宇,凉喝甘爽谧闲轩。
译文:
饮马江淮驻足六安,大别山中观松听泉。
豪饮烈酒不过逞强,细品徽茶方得仙韵。
热饮时清香直冲云霄,冷啜处甘爽漫溢静室。
见解:
“热啜凉喝”揭示瓜片双重性格。热冲时兰香凛冽如剑出鞘,因叶片细胞壁在拉老火时碳化开裂,沸水下便爆出野性芬芳;冷泡则释放果糖甘醇,恰似侠客收剑入鞘的温柔。诗人以“酒霸”“茶仙”对仗,暗喻六安茶是徽州人刚柔并济的精神图腾——这方水土既孕育了淮军铁骑,也滋养了胡适等文哲大家。
五、齐云山民谣:炭火烽烟中的涅槃
原文:
齐头山上碧玉妆,蝙蝠洞前釆茶忙。
掐叶去梗具匠心,瓜叶片片味醇香。
译文:
齐云山头披翡翠,蝙蝠洞前采茶忙。
摘叶除梗运匠心,片片瓜叶溢醇香。
见解:
“掐叶去梗”四字重若千钧。六安瓜片“无芽无梗”的奇绝工艺,实为茶史上的一场革命:舍弃嫩芽的娇弱,选择壮叶的浑厚。诗中未言明的“拉老火”才是灵魂——茶师抬烘笼于炭火上八十次颠簸,叶片边缘微卷如瓜子,白霜尽显,恰似凤凰浴火重生。这片历经烈焰的叶子,终成绿茶中最醇厚的存在。
六、网友@清凉薄荷:秋夜茶禅的清凉散
原文:
又是一夜秋雨凉,枝头落叶半青黄。
流光容易催人老,一盏瓜片,
清香袅绕,消食消燥消烦恼。
译文:
秋夜寒雨又潇潇,枝头半青半黄凋。
岁月最易催人老,幸有瓜片一盏,
茶烟袅袅,化积食解燥热涤愁烦。
见解:
现代口语与古典意境的奇妙融合。“消食消燥消烦恼”如三记木鱼叩响:瓜片富含茶多酚与果胶,确有消食解腻之效;而“燥热”既是秋燥,更是红尘焦虑。当茶烟升起,杯中倒映的何止蝙蝠洞的云雾?更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东篱——那片无芽无梗的茶叶,原是一叶渡苦海的慈航。
七、祝襄《瓜片赋》:金戈铁马中的茶魂
原文:
皋城飞出一片叶,无尖无梗众不同。
虽有齐山香鲜叶,怎比蝙蝠一只花。
译文:
六安城飞出一枚奇叶,无芽无梗卓尔不群。
纵有齐云山鲜叶芬芳,难敌蝙蝠洞一朵茶花。
见解:
“蝙蝠一只花”堪称神来之笔。齐云山蝙蝠洞茶区因常年萦绕含有磷矿的蝙蝠粪便雾气,茶叶形成特殊兰香。诗人以“花”喻茶,暗合瓜片制作终极奥秘——拉老火时叶片边缘微焦卷曲,状似盛开的墨玉兰。这片承天地鬼斧神工的叶子,终成袁世凯当年指定进贡的“镶金边的圣物”。
八、吴静惠《无芽茶颂》:返璞归真的美学宣言
原文:
齐山出奇茶,无梗又无芽;
绿如玉中翠,香飘云顶霞。
译文:
齐云山诞奇茶,既无茶梗亦无芽;
汤色似翡翠凝碧,香气直上九霄云霞。
见解:
四句白话如四把柳叶刀,剖开瓜片的本质美学。绿茶多以嫩芽为贵,瓜片却以壮叶称王——叶绿素沉淀更丰,故“绿如玉中翠”;茶多糖经炭火转化,方有“云顶霞”般的蜜香。这无芽之茶恰似八大山人的墨荷:减至极致,反得大自在。
九、周总理茶思:红岩雾海中的赤金念
原文:
(据医护人员回忆口述)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九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译文:
维摩诘示疾实为度众生,谢灵运出家忘却尘俗家。
何必求魏帝长生仙药,且饮尽卢仝七碗茶汤。
见解:
此诗镌刻于六安瓜片礼盒,亦成周总理生命绝唱。1976年病危时,他索要六安瓜片,因叶挺将军曾以此茶为狱中信物。“且尽卢仝七碗茶”非为风雅,而是以茶铭志——维摩诘带病度人,谢灵运舍家求道,总理在茶烟中践行着“鞠躬尽瘁”的信仰。这片大别山的叶子,终成一代伟人的精神舍利。
十、现代茶工吟:拉老火中的生命之舞
原文:
火光冲天热浪涌,抬笼百转似游龙。
三秒一翻七十次,茶魂铸就霜华浓。
译文:
炭火熊熊热浪翻腾,烘笼翻飞如游龙舞动。
三秒一翻七十回合,茶魂淬炼白霜尽显。
见解:
“抬笼百转”写尽瓜片制作最壮烈工序。两位茶师抬着120℃烘笼在炭火上疾走,每三秒翻茶一次,七十次颠簸使水分速散,茶碱凝为白霜。这哪是制茶?分明是茶与人共舞的涅槃仪式!当茶师汗珠坠入炭火嗤响的瞬间,六安瓜片的“金石之韵”已然诞生——那是生命在淬炼中结晶的魂魄。
单片叶上的中国脊梁
十盏茶汤饮尽,六安瓜片的脉络已然清晰:
它是李东阳笔下劈开酒浊世界的“七碗清风”,是彭德和诗中蝙蝠洞涵养的“玉露仙芽”;它是周总理病榻前滚烫的信仰之火,是茶工掌中与炭火共舞的生命图腾。
这片无芽无梗的叶子,以最悖逆绿茶美学的姿态,成就了最醇厚的存在——恰如大别山的子民:在战火中挺起脊梁,于贫瘠处创造丰饶。
当我们在白瓷盏中观其“汤色澄碧”,于唇齿间品其“兰香蕴霜”,饮下的不仅是草木精华,更是一部用炭火写就的生存史诗。茶烟散尽处,一句古老的茶谚在杯中回荡:“叶经百炼方成片,人历千辛始得安”。
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评论留言;喜欢可以分享转发。“点赞+关注”,后期會为你送上更精彩的内容,你的认可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也是小编创作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