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6-25 09:3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请将古诗词中的“爱 ”换成“恨”。
比如李益的《写情》:“从此无心爱良月,任他明月下西楼。”
换完字,就成了“从此无心恨良月,任他明月下西楼。”
一字之变,意境却大不相同。
原本的遗憾与惆怅,转变为一种释怀后的洒脱。
亦或是纳兰性德的《临江仙》,将“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改成“恨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一个“恨”字,反而读出了一些对明月无私普照的嗔怪,连忧愁也要格外关照。
这种文字游戏无伤大雅,并不会对原诗造成什么影响。
一是因为话题中已经明确表示,这是对诗句的二次创作。
二是因为这些诗词本就深入人心,茶余饭后的玩笑之作,反而能让人重温原作。
在原文普遍流传于世的基础上,人们面对这些改编通常一笑而过。
但若“误会”成为主流,想要正本清源就难了。
六大茶类中,不论何种茶类,都面临着被“误解”的困境。
这些误解根深蒂固,难免影响茶友们选茶、购茶时的判断。
关于红茶,就有不少常见的误解,今日,就在此将它一一破解吧。
《2》
误区一:汤色越红越好。
红茶,名字中有一“红”字,以至于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红叶红汤”是它的标配。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般论断太过肤浅。
茶叶制作时,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茶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会逐渐转化出茶黄素、茶红色、茶褐素等呈色物质。
红茶虽然是全发酵茶,但发酵程度不及黑茶,它的颜色仍由茶黄素、茶红素主导。
因此,红茶的汤色多为黄色调。
正山小种的汤色以橙黄为主,也有少数橙红色。
金骏眉则是更浅一度的金黄色。
其他品种的红茶,也会出现橙红、柿子红等颜色,但整体都是清澈透亮的。
如果一款红茶的汤色是浓重的深红、暗红,很有可能是发酵不当的产物。
这样的茶,茶褐素含量高,品质并不好。
《3》
误区二:滋味越甜越好。
红茶的确是六大茶类中滋味偏香甜柔和的品类,但这并不代表红茶越甜越好。
甜到发腻齁人的茶,不见得好喝。
高品质的红茶中,也压根不会出现齁甜的风味。
比如2025桐木正山小种红茶《荔枝红》,便是极鲜明的果香。
注水揭盖闻香,清鲜的荔枝香气扑面而来,浓郁鲜甜,却恰到好处,不过分甜腻。
荔枝香后,便是清郁的木质香,这是来自桐木深山的香气。
抿一口茶汤,温柔甜美的滋味混合着茶香与果香,又鲜又甜。
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汤中的荔枝果香更浓,稠润的茶汤中又含着花香的清新,让人欲罢不能,完全喝不腻。
汤水极甜,香气浓重到超出常理的红茶,很有可能人为添加了香精和糖。
这些甜味与香气只浮于表面,往往在两、三冲之后就会消失,经不起泡,也经不起细品。
只有品质不佳的劣质茶,才需要用其他手段欲盖弥彰。
《4》
误区三:“冷后浑”才是好茶。
“冷后浑”,通常用来形容红茶茶汤放凉后,从清澈变浑浊的现象。
不少人将这种现象当做优质红茶的象征。
实际上,“冷后浑”的形成,主要由于茶汤中物质的络合。
在高温环境下,红茶茶汤中的茶黄素、茶红素和咖啡碱等物质,处于游离状态,互不干涉,茶汤看起来就是清澈透明的。
茶汤温度降低后,这些物质会不断络合抱团,使茶汤变得浑浊。
“冷后浑”是正常现象,但并不能作为判断茶叶品质的依据。
并非所有红茶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等。
这些品类出现“冷后浑”的概率很低,除非是气温偏低的冬季,才有可能出现轻微变化。
而滇红这类以云南大叶种茶树为原料制成的茶,叶内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较多,更容易出现“冷后浑”的情况。
总而言之,对于优质红茶来说,“冷后浑”不是必须。
想通过观察茶汤判断茶叶品质,不如多多关注刚冲泡出来的茶汤。
一杯优质好茶,刚冲泡出来的茶汤向来是清澈、透亮的。
《5》
误区四:有地瓜香的不是好茶。
在部分茶友眼中,红茶的地瓜味,大概和白茶中的“梅子香”一样,是劣质茶的标志。
但地瓜味,或者说蜜薯香,并非各位想象中那么不堪。
红茶中的蜜薯香,其实就是茶叶中的可溶性糖,在干燥时受到高温作用,生出的独特香气。
闻起来类似烤红薯的味道,香甜、浓郁。
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加工后产生的蜜薯香越浓郁。
而一般来说,老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要高于嫩芽嫩叶。
叶片类的红茶,比芽头类的红茶更容易出现蜜薯香。
叶片越大,蜜薯香越明显。
因此,有地瓜香的红茶,不一定是坏茶,可能只是叶片更成熟。
只要它的蜜薯香,闻起来是舒适的、干净的、清甜的,就没有问题。
如果茶汤中散发出一股烂地瓜的味道,气味驳杂混乱,闻起来并不舒爽,那么这款红茶因为过度发酵,导致品质出现问题了。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在信息流飞快刷新的当下现如今,要做到“不染不妖”,着实不易。
作为六大茶类中最接地气的一款茶,红茶经常成为新手们的入门之选。
幸,也不幸。
往来茶客匆匆,真正懂红茶的人却很少。
茶友们在选茶、买茶前,不妨多做些功课,辨明各路信息的真伪。
少一些随波逐流,就能少走些弯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