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6-09 15:08
众所周知普洱茶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茶商的推广下兴起,至21世纪初盛行至今。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茶叶品类蜕变为今天家喻户晓的中国名茶,也不过短短30年时间而就在这段飞速的扩张史里却伴随了两次世界上任何其他茶叶都没有经历过的风暴。下面我们分为7个点详细为大家讲述普洱茶的现状及未来的路线。
一、理论奠基
2007年以大益茶为主盘的炒作泡沫破裂,以及2024年以泛茶为标志的金融神话崩塌,作为一个在普洱茶行业摸爬滚打且长辈都经历过两次大崩盘的从业人员。这几年被朋友、茶友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普洱茶,还有未来吗?”普洱茶品类的崛起与台湾茶商邓时海先生1995年提出的“越陈越香”的理论密不可分,该理论自2003年进入大陆市场后,在资本和全体普洱茶商的合力推动下一只到今天,都依然是普洱茶后期转化、仓储存放的最终目的和关键的营销关键词。
本篇文章我们姑且不提这个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这句话提出来的那一天开始,茶商和消费者对普洱茶买卖的诉求品类投资的意义就已经远大于品饮得意义,这种投资既包含资本的逐利心也承载消费者对于茶叶未来风味不确定性的期待,
以“时间换滋味”几乎成为行业普遍共识的交易逻辑,而普洱茶崩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严重的供需失衡,市场每年喝茶存茶的速度远落后于产能的扩张。(这里的普洱茶就不分好坏品质主泛指所有的普洱茶生产量)普洱茶随时间带来的增值潜力难以抵消供过于求引发的价格下行压力。这种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无法人为操控的。
20多年的干仓茶汤
二、供需失衡
从2007年首轮崩盘后开始的深度调查发现,云南的茶产业2010年故意开始逐步飞速发展截止2024年全省茶叶面积已经超过850万亩,古树资源虽然有限且不可再生,但每年都会发芽采收(头春、二春、夏茶、秋茶),加上台地茶、小树、大树以及缅甸、老挝等边境茶的输入,光普洱茶的产量就接近35万吨/年。这是一个远超于市场消耗的天量,当前全国普洱茶库存保守估计在200万吨左右,仅广东省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近100万吨,东莞、广州为主)而2024年普洱茶市场总规模英特尔仅为180亿元左右。按最乐观的估计每年消耗量不会超过3万吨,也就是说即使从今天开始整个云南一片普洱茶也不生产扣除劣质茶和变质耗损市场上今天的普洱茶存货,也足够满足于当前市场15--20年的消费需求。而这还是保守的数据!
三、模式困难
普洱茶受茶商青睐原因是它“不怕压库存”的特性,这也是其他茶叶品类很难相抗衡的一个点,普洱茶不像红茶、绿茶一样存在过了保质期后货值会归零的风险,所以以往的品牌方基于投资的逻辑和产品属性,年复一年的推出“概念茶、山头茶”营造稀缺于增值预期,促使经销商大量压货用以提升品牌业绩而经销商出于对产品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也愿意配合品牌方压货或者促进消费者存货,而到今时今日在经济环境变化和天量库存的双重条件下以及名山名寨价格信息透明化使得普洱茶品牌之前这种通关透支对未来期待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普洱茶品牌急需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传统压制过程
四、责任转移
假设所有人都认可普洱茶“越陈越香”或者“老茶更好喝”的价值观,那市场的基本面今天就已经彻底改变(本篇文章我们不去探讨老茶的品饮价值及品鉴,只作为普洱茶行业存储量的数值参考)。在2010年以前在邓氏理论推动及资本追捧的那个年代,老茶确实是稀缺资源所以喝老茶存新茶的投资逻辑是成立的,但到今天中期茶库存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目前市场上中期普洱茶库存供应量充足且价格已经实现平民化,稀缺逻辑就有点走不通了。那存茶也不再是消费者的首要任务,而是生产商或是品牌方的首要任务,就像酒企一样将“窖藏”作为标准的生产工作。
普洱茶正步入“威士忌或窖藏白酒”式的发展阶段,新品出厂即明确标准10年、15年或更久年份并且能够实现持续稳定的供应,而面向大众消费的消费品新茶就应该是平价入市或直接不再入市。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门槛。
五、行业双轨发展
所以未来普洱茶品牌的核心出路有且只有两条路线:消费品路线和精品路线。
第一种是以大众消费路线,年份老茶常规化供应成为基础配置,价格亲民,满足日常消耗。
第二种是精品化路线,服务于追求品质与稀缺性的小众市场,就像白酒中的茅台酒和五粮液,虽并非高不可攀,但也绝不是平民大众的日常消费品,或者也完全可以借鉴威士忌品牌像单一麦芽和调配一样,也分单一产纯料和拼配推出标准年份产品核依旧是引导消耗。收藏属性变成少数爱好者的选择。
六、形态革新打破传统
在普洱茶包装形态上的改革要加速多元化,小规格、便携式、便饮型包装必将成为主流,以前的七子饼的存在形态是为了服务运输、仓储和控制成本,但都不是为了消费便利而服务,尽管历经三十年市场教育形成固有认知,但品牌方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因为市场增量来源于新兴消费群体,只有真实的消耗才能驱动品牌可持续增长,所以一切的包装和生产都要为消费服务而非服务于投资和存储,这种变革存巨大的设计空间就像白茶一样,小茶砖、巧克力装、袋泡装已经成为新兴品牌的标配,同时这一类产品的品质要提升一个层次,不能停留在办公室、酒店客房配置茶,常规化、优质化这一类包装产品的品质。才能成功塑造新的消费认知。
传统石墨压饼
七、超越品类
新兴的普洱茶还需要警惕品类依赖风险,就像昔日的“某马”,用某马的铁观音,把品牌和单一品类捆绑,借助品类的流量获得大量增长,但却在铁观音品类骤然衰落后遭遇重创,直至该茶企升级为“某马茶业”摆脱了单一品类的束缚,灵活调整定位于场景才能再次创新高。因为中国茶叶品类普遍存在周期性,若无法在单一品类内建立足够高的竞争壁垒或定位于仅服务极少数核心客群,主动超越品类依赖建立更广泛的品牌认知或是更好的选择,而脱离品类依赖也不一定要做全品类可以尝试跨界茶产业周边产品绑定,场景、情绪、圈层、器物。
以上是便是本篇文章的观点看法,各位茶友有不同意见看法,可交流学习。多多给我小心心 关注博主茶叶知识及普洱茶行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