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6-06 17:35
各位壶友,大家好!
今天随便聊一聊,聊一个可能与我们很远但又很近的话题——紫砂壶的审美。
紫砂壶到底美不美,有没有必要去追求。
一把紫砂壶,一泡茶,这是很多人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为什么一把泥巴做的壶,能让人如此着迷?
答案绕不开两个字:审美。这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说白了,就是看着顺眼、用着舒服、心里喜欢,这就是最朴素的审美感受。
我们这一脉文明在器物上的成就实在太高了。
曾经的青铜器庄重威严,宋瓷却又含蓄典雅,还有水墨画的氤氲淋漓……时间长了,有些东西就会刻在基因里了。
虽然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我们的祖上,是真的“勇”过,而且“勇”得光芒万丈,这份辉煌,无形中把我们对美的标准、对器物的“预期”拉得很高很高。
这种高预期,不止现在有,从紫砂壶被文人关注到的那一刻就开始有了。
这种高预期的审美,无形中让紫砂壶在一众茶具甚至工艺品中脱颖而出,紫砂壶不仅要能泡得一手好茶,更要承载文心,寄托风骨,文人的笔、匠人的手,共同在这方寸泥胎上,雕刻远超一把饮器的灵魂。
这种源自文化顶层的“苛刻”,是压力,也是紫砂得以化泥为玉、跻身雅玩之列的根本动力。它从一开始,就把紫砂壶的审美,锚定在了“道器合一”的至高境界上。
很多人对审美嗤之以鼻,俗称但凡这样说的,都是在收割智商税,但其实审美是随处可见的,比如说一首歌好不好听,也是一种审美。
我这两年喜欢听英文歌,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歌的旋律非常好听,但去看一下歌词吧,有点儿一言难尽,喜欢听英文歌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与我有同感,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文化太欠火候,自此再不对歌词感兴趣,只听旋律了。
还有的城市公园里,常见的是修剪得方方正正、圆圆滚滚的灌木绿篱,整齐划一,是人工控制的美,一目了然,但也一览无余。那些有点儿底蕴的城市里的公园完全不一样,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春天的时候树底下几株郁金香,随意盛开着,没有笔直的通天大道,弯弯曲曲的小路不知通向何方,虽然不是山上,但也有点儿云深不知处的意境。
还有说一个人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到一个把这句话具象化的人,顾景舟。他的人看起来就是温文尔雅的样子,而不是刻意摆弄茶席的器匠之形。
大到环境,小到我们自身,无处不有审美,紫砂壶也一样。
紫砂壶的审美,本质上更接近苏州园林的境界,追求的是含蓄的、内敛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韵味。
今天的紫砂壶,有的人强调泥,有的人注重工,有的人欣赏形,这原本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更注重什么、更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没必要纠结。
总的来说泥料是根,工法是骨,形韵是魂,各有其妙,紫砂世界天宽地阔,能容得下千般趣味。
与其争个高低上下,不如静心品尝手中的茶,把紫砂壶养出属于自己的活气与光华。
(文中紫砂壶图片引用公开资料,侵删) 这里是当家小吴聊紫砂,我们下期接着聊。
如果你也喜欢紫砂壶,喜欢清茶一杯的慢生活,我有好壶好茶,邀你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