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21 20:24
黄土高原七省的“超级工程”:机遇与挑战并存
黄土高原,这片横跨晋、陕、陇、宁、青、豫、蒙七省(自治区)的广袤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却也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其地形破碎、千沟万壑,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占地面积
- 山西:总面积约15.67万平方公里。
- 陕西:总面积约20.56万平方公里 。
- 甘肃:总面积大约42.58万平方公里。
- 宁夏: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
- 青海: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 。
- 河南: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 。
- 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
从自然因素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孔隙比通常在 1.0 左右,颗粒间黏聚力小,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在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部分地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每年每平方公里数千吨,大量肥沃土壤流失,地形日益破碎,土地生产力下降,难以支撑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这是其发展滞后的重要根源。
从人文因素讲,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过度开垦、放牧加剧了生态退化。例如在过去几十年间,一些地区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毁林开荒,导致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形复杂成本高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进一步限制了人口素质提升与经济活力,致使年轻人面临就业机会少、娶亲难等社会问题,西北地区农村婚姻困境,深刻反映出当地发展不足对民生的影响,变革迫在眉睫。
平整土地是一项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大型机械作业,将凹凸不平的黄土地整理成相对平整的农田或建设用地,能够有效改善土地的可利用性,为机械化耕种、灌溉以及后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例如陕西榆林的某试点区域,土地平整后,农田规模化经营比例从原来的不足 10%提升至 50%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提高了 40 个百分点,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水利设施建设至关重要。引黄灌溉工程可以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在平整后的土地上构建灌溉网络,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既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又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历史悠久,通过合理的灌溉渠系布局,灌溉水利用系数从过去的 0.4 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0.55 以上,农作物产量稳步增长,同时减少了土壤盐碱化危害,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配合修建水库、水窖等储水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缓解干旱对农业的威胁,就像文中提到的水窖对农村婚姻情况产生积极影响,凸显了水利设施在改善当地生活生产条件方面的关键作用。
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不可或缺。采用先进的植树造林技术,选择耐旱、耐寒、耐贫瘠且根系发达的树种草种,结合鱼鳞坑、水平梯田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山西右玉县坚持植树造林几十年,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不足 0.3%提高到现在的 5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逐步构建起稳定的生态系统,为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曾有过一些局部治理成功的案例。如古代的梯田建设,通过在山坡上修筑层层梯田,减缓坡面径流,截留水土,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减少了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口生存发展。
- 梯田建设:古代就开始在山坡上修筑层层梯田,如陕西等地的梯田,通过减缓坡面径流,截留水土,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减少了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口生存发展 。
-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如在沟道修建淤地坝、谷坊等拦蓄泥沙,在坡面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产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
- 塬面保护:对黄土塬面进行保护,通过平整土地、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减少塬面的水土流失,保护和提高了塬面耕地的质量和产量 。
- 淤地坝建设: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拦截泥沙,淤成的坝地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同时也减少了泥沙下泄,减轻了黄河下游的淤积 。
- 坡耕地综合整治:对坡耕地进行改造,采取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等措施,改变坡耕地的地形坡度,增加雨水入渗,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的蓄水保土能力和产出率 。
国外也有类似的生态治理经验可供参考。
- 基本情况: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苏丹草原以北,因自然及人为因素成为非洲荒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2007年,非洲联盟发起“绿色长城”计划,旨在萨赫勒地区种植长7700千米、宽15千米的植被带,西连塞内加尔,东达吉布提。
- 治理措施:如今该计划已演变为综合性荒漠化治理体系,注重因地制宜,集成适应于当地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如沙漠城市流沙治理模式、丘陵地集水造林模式等。
- 治理成效: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报告,2007年至2018年,原定计划区域内400万公顷土地被修复,若加上计划扩大区域则共有约1800万公顷土地得到修复,植物生物量较2007年增长20%。
- 基本情况:田纳西河流域在20世纪30年代前,因长期过度开垦、滥伐森林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土地贫瘠,经济落后。
- 治理措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一是修建水利工程,如大坝、水库等,调节河流水量,防洪、发电、灌溉;二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改善生态;三是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四是发展工业,利用丰富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高耗能工业和制造业。
- 治理成效:经过几十年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洪水灾害减少,农业生产稳定,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电力、化工、军工等产业基地,经济实现腾飞。
- 基本情况:以色列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
- 治理措施:一是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建设水利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二是培育和种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品种,增加植被覆盖;三是发展高科技农业,运用无土栽培、温室种植等技术,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 治理成效:以色列在沙漠中创造了农业奇迹,实现了粮食和蔬菜的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农产品,成为农业发达国家。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沙漠中出现了大片绿洲,生物多样性增加。
短期内,大规模土地平整与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引发局部地区土壤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工程建设还可能涉及大规模人口迁移安置,若处理不当,会产生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同时,巨额资金投入可能会加重地方财政负担,对短期内经济发展造成压力。
长期来看,如果技术运用得当、规划合理,生态系统将逐步恢复稳定且向良性循环发展,植被恢复后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提升,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降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相关产业兴起,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吸引年轻人回流创业就业,提升农村活力,改善人口结构与社会风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黄土高原有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如窑洞文化游、黄土风情游等,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引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发展愿景,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