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8-05 02:32
每年夏天通勤族最怕的新闻来了:成都绕城高速8月3日起连续15天实施尾号限行,连周末都要管。
掐指一算,连续三个周末受影响,出门吃火锅要对着日历算车牌。
最要命的是新能源车、出租车都不受限,普通车主反而成了政策重点盯防对象。
表面看是为世运会腾路,实际暴露的交通治理漏洞更值得关注。
国内举办大型赛事搞限行不是头一遭,北京奥运会单双号限行两个月、杭州G20峰会全城管控的经验摆在那儿。
但像成都这次把周末纳入战场,还专门框出绕城外高新南区的做法确实少见。
查看地图就发现,被圈进限行区的剑南大道到天府五街,正是科技公司扎堆的晚高峰重灾区。
与其说是赛事需要,更像是借东风治堵——毕竟去年成都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40万辆,绕城高速日均流量超80万,通勤效率早该动刀了。
争议点藏在政策缝隙里。
同样是保障出行,巡游出租车畅通无阻,网约车却被排除在豁免名单外。
企业通勤班车也没进白名单,这对依赖班车的科技园打工人简直是精准打击。
去年深圳搞会展限行时,就开放企业提前报备通勤车辆,这种柔性管理经验成都完全可以借鉴。
再说新能源汽车豁免,看似鼓励绿色出行,实则可能刺激更多家庭购入第二辆电车,治堵不成反添堵。
最魔幻的是“申报停驶换通行”的新政。
要求车主在非限行日完全不动车才能兑换通行权益,现实里谁敢保证半个月不用车?
不如学上海进博会期间发放临时电子通行证,用大数据识别真实通勤需求。
与其让市民玩车辆消失术,不如在绕城周边多开接驳专线,像东京奥运会的轨道交通分流方案就值得参考。
限行政策从来都是双刃剑。
赛事期间把道路资源向国际形象倾斜可以理解,但精细化管理不能停在文件上。
成都有全国第三的网约车保有量,有覆盖全域的实时公交系统,治堵完全可以更智能。
与其让市民被迫配合,不如把停车场数据接入导航软件动态分流,或者开放企业错峰出行电子凭证。
城市治理现代化,不该每次靠限行当急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