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9-02 09:3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日午后,难得的清闲。
没有灼目的烈日,没有恼人的蝉鸣,安静地坐在飘窗前喝茶,随手翻着一本旧书,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就着清茶,慢慢读,慢慢品。
翻到评纳兰容若的这一篇,书中掉出了几片银杏叶。
想起来,这是前几年去杭州的时候,在公园里随便捡的几片。
当时这本书正带在身上,便顺手夹了进去。
没想到几年过去,颜色依旧金黄。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看着这几支金黄的小扇,有些出神,又想到了自己存在太姥山仓库里的茶叶们。
多少人费尽心思地储存白茶,最后却难如所愿。
如今白茶的发展势头正盛,有不少茶友养成了边喝边存的习惯。
但很多人一开始接触白茶,想要存茶,都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市面上的白茶形态多样,松压、紧压、散茶,到底哪种更适合长期存放?
其实,存茶不必过多地纠结于此。
《2》
压得太松和压得太紧的白茶饼,两种都不选。
白茶饼并不只分为“压得紧”和“压得松”两种,真正适合长期储存的,是松紧适中的茶饼。
压制白茶饼时,要先将茶叶蒸软包揉,而后进行压制定型。
这个过程对力度、时间、温度等等细节都有极高的要求。
压得太松,茶饼拿在手中总感觉“大厦将倾”,表面经常有碎屑掉下来,很没有安全感。
茶饼过分松散,茶叶之间的空隙大,稍微碰一下,整块饼就散架了。
在实际的压制过程中,如果茶饼第一次没有压成,压得太松,就要进行二次压制。
翻来覆去,太折腾茶叶。
经历反复加工的茶叶,内在物质难免受损,茶叶品质也被折损。
而压得太紧的茶饼,同样不利于物质转化。
压制时用力过猛,茶叶细胞和内质受到破坏,哪怕存得再久,也难见醇和。
一些紧压的茶饼,坚硬得像一块铁饼,费尽力气,只能撬下一些碎末,品饮体验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只有松紧适中的茶饼,才适合长期储存。
松紧适中,意味着压饼技术到位,茶饼整体结实,外形规整,用手轻按还能明显感觉到茶饼的弹性。
撬茶时,叶片也能被相对完整地剥离下来。
这样的茶饼,既能使茶叶细胞释放出部分物质,参与陈化,也不影响茶叶自身的呼吸,保证陈化过程的平稳进行。
《3》
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
那到底是存散茶,还是存饼茶?
先说结论:二者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更多的是风味差异。
散茶,是白茶最自然的状态。
茶青采摘下来后,经过萎凋、干燥,便能直接储存起来。
由于形态完整,叶片没有受损,散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中的天然物质,冲泡出来的茶汤往往更加清新、鲜爽。
如果你喜欢茶叶原始、自然的清新风味,那么存散茶是不错的选择。
而饼茶在散茶的基础上,又经过各种步骤制成,发酵程度会微微加重。
毕竟在蒸汽与压力的作用下,茶叶的细胞壁会破裂,细胞内的汁液流出,能更充分地与氧气发生反应。
饼茶的滋味与散茶相比往往更加醇厚,口感饱满。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优质的老寿眉饼,还有可能转化出不易出现的枣香。
除此之外,饼茶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优势——节省空间。
同样重量的白茶,散茶蓬松,需要占据较大的存储空间,而饼茶紧实,更方便存放,尤其适合存茶量较大,或者存茶空间有限的茶友。
言尽于此,相信茶友们也已经明了,散茶、饼茶如何选择,还得看实际情况与个人口味偏好。
《4》
其实,什么样的茶叶值得存,归根结底,还是得看茶叶本身的品质。
存茶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一款新白茶要想存成老茶,少则三年。
漫长的时光中,只有内质丰沛的白茶才经得起考验,才有底气、有资本进行物质的转化。
如果一开始存下去的茶叶品质就不过关,那么无论它的形态是散茶还是饼茶,十年之后很可能依旧滋味寡淡,甚至发霉变质。
要说高品质的白茶,就离不开优质的产区、精湛的工艺,以及得当的仓储。
老茶客们常念叨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正是产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太姥高山上,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能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也是白茶后期陈化的基础。
而精细的加工,则是为了将白茶中丰沛的内质,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并且发挥出它应有的香气和滋味。
如果是买现成的老白茶来存,还需要看这款茶的仓储是否得当,久存之后,香气是否浓郁、汤水是否醇厚。
若有异常,就不适合入手。
高品质的茶叶买到手,后续的储存就是茶友们自己的责任了。
无论散茶还是饼茶,都需要先将它们密封,再提供一个一个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的储存环境。
除此之外,定期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茶是自己存的,最终结果如何,就看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5》
书中的几片银杏叶,已经被我用一个木质相框裱了起来,放在书架上。
看着它,就像看到了沉睡在仓库中的一饼饼老白茶。
散茶、饼茶,其实都只是形式。
真正重要的,是茶叶本身,和存茶的人。
形态会影响茶叶的风味,但不能完全决定存茶的结果。
如果茶友们正在考虑存什么形态的白茶,看完这篇,就不用再纠结了。
心动不如行动,选一款自己喜欢的、品质过关的茶,想象着它未来的可能,认认真真地将它密封包装好,储存起来。
相信过段时间,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