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5-27 08:52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与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华山原名九子山,以九子战妖而得名。唐时,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此又改名为九华山。其时,有寺庙870座,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之说,谓之“莲花佛国”。
九华毛峰产在九华山区。九华山北临长江,南连黄山,主峰十王峰海拔高度 1342米。还有莲花峰、天华峰、翠峰、独秀峰、天柱峰、沙弥峰、五老峰、云外峰、七贤峰等,都在千米以上。山间多奇峰、怪石、山泉、瀑布;其地林木茂密,竹海连绵;且重峦叠嶂,烟海云涛。九华山与黄山一样,是安徽省两个主要毛峰茶产区。
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原为僧侣所栽,寺院独享。晋隆安五年(401)有天竺僧怀渡在九华山始建茅庵,并传佛法;后来,高句丽高僧金地藏者于唐开元七年(719)上九华山授法,并行农禅制,择地栽茶。采制而成的茶,世称“金地佛茶”。据《青阳县志》载:“所产金地源茶,相传为金地藏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筒者是。”《九华山志》也载:“金地茶,梗心如筱,相传金地藏携来种……在神光岭之南,云雾滋润,茶味殊佳。”
九华山的煎茶峰,相传为 “金地藏携道侣于前汲泉烹茗”之地。金地藏在九华山提倡种茶、饮茶,从佛法,但不忘茶事,是“茶禅一味”的最好体现。这在金地藏所作《送童子下山》诗中,也能得到很好的印证。诗曰: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瓶落涧底休拈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九华山产的历史名茶,除由金地藏者栽制的金地茶外,还有为纪念闵公在千年前栽制的闵园茶;产于道僧洞一带的黄石天云茶,相传由一僧一道合作培育、炒制而成的;产于双溪寺一带的双溪早芽茶,是由双溪寺主持大兴和尚栽制而成的;产于西竺庵的西竺云雾茶,则是由唐代西竺庵的僧侣培育而成的。此外,还有南茗空心茶,古代称之为拜佛茶,也与佛教有关。
九华山僧人虚云作诗云: “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樵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可见,茶在九华山僧人生活中的地位。九华山茶,花色品种繁多,著名的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等。它们分别是现今的黄石溪毛峰和闵园毛峰。这两个名茶曾于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同获金质奖章。
由于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以致历代许多文人学士,好以九华山佛茶为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诵茶诗篇。南宋周必大游遍九华山后,写了《九华山录》,说他“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
北苑茶,乃是产于福建建州北苑的宋代最著名的贡茶,周必大用“味敌北苑”,则是对九华山茶的倾情盛赞。清代诗人白元亮有诗云: “频年漂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家春乱石涧生花。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时茶。今日探幽俱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清人赵国麟在《东岩咏》中也写到: “半径白云飞作雨,满林冬雪缀成花。壑中阴雾铺银海,塔顶晴光映紫霞。一片袈裟藏佛骨,千秋溪水长云芽。于今岩下闵公墓,名并新罗宁有涯。”这些诗,虽然写的是九华山的山水、寺院和僧人,但最终还归结到九华山的茶,可见九华山僧侣在历史上,为推动茶业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绩,也为研究茶与禅的关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九华山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佛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九华毛峰主要产地除九华山外,还包括九华山区的柯村、杜村、庙前、朱备、陵阳、南阳一带。九华毛峰通常于4月中开采,采茶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经摊放后,制作分为杀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
九华毛峰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柔软匀亮成朵。
本文来源:《名山名水名茶》,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