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选购白毫银针必看:四大特征帮你挑选优质茶叶

发表时间: 2025-04-29 17:26

选购白毫银针必看:四大特征帮你挑选优质茶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暮春已至,身上的春困却迟迟未消。

每天早上若是不喝些醒神的东西,午后的倦意便要如潮水般将人吞没。

今天喝的是2020有机白毫银针,采摘自太姥山高山茶园,当年百亩茶园,也仅仅收获三十来斤,喝一泡少一泡。

取茶则称好5克干茶,先不急着泡,借着恰到好处的天光,细细欣赏了一番。

今日雾气浓重,阳光并不强烈。

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在这款银针厚实饱满的芽头上,看到银白色的光泽——那细密厚实的白毫,无需强光照射,依旧光彩夺目。

凑近去闻干茶,是清爽宜人的干香,存放的第五个年头,也闻不见任何潮味、闷味。

将干茶投入盖碗,干燥坚挺的茶叶撞击碗壁,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

注入沸水,随着茶叶舒展,一股标志性的稻谷香扑面而来,深邃悠扬中又带着些许清甜。

等到茶汤温度适宜时,赶紧抿上一口,胶质丰沛的汤水就如同果冻般,在口腔短暂停留后径直滑下喉咙,口中随即升起回甘。

对了,就是这个味,相当标准的优质银针风味。

一口入喉,神清气爽,春困尽消。

由于采摘标准高、制作要求高,白毫银针的产量稀少,价格不菲。

即便如此,仍有众多茶友对这一口鲜爽稠滑的风味趋之若鹜。

可惜茶叶市场鱼龙混杂,不乏以次充好之辈,若缺乏专业知识和选茶技巧,不小心踩了坑,便是茶财两空。

挑选白毫银针时,如果遇到了下面4种特征,茶叶的品质必定有问题。

《2》

特征一:芽头细瘦。

作为春茶季头一批采摘的茶叶,优质白毫银针的茶芽一定是短且肥的。

经过一整个冬天的沉淀,万物生发之时,茶树会拼命将养分往茶芽输送,保证芽头的茁壮生长。

蕴含了大量养分的白毫银针,外形肥壮饱满,很难与“细瘦”二字挂钩。

在别的季节里,茶树的生长虽然不会停止,但新生出来的芽头,远不及初春新发的那般肥壮。

白毫银针的茶芽,是类似春笋的结构,其中的组织结构紧密,层层包裹。

若有耐心将芽头一层层拨开,一般能剥出5-7层,每一层的外表,都密集地覆盖着白毫。

用手指轻捏芽头,能明显感觉到饱满有分量,则代表银针的品质不错,内在的养分物质充足。

瘦小的茶芽,是茶叶养分不足的典型表现。

这些瘦小的针,细似竹竿,严格来说,根本达不到白毫银针的制作要求。

而且,白毫银针也不是越细长越好。

白毫银针虽然直挺似针,却并不如针一般纤细修长。

短肥的茶芽,如果没有及时采摘下来,而是继续在茶树上生长,便会逐渐变得细长。

市面上的白毫银针,分为头采针、中期针、尾期针。

头采银针的模样最为短肥,中期银针的模样更加匀称,尾期银针则是肉眼可见的略瘦略长。

身形格外细长的白毫银针,大概率是由白牡丹剥去身上的叶片加工而成的,并非白毫银针。

想买到毫香显、滋味足的白毫银针,认准敦实肥壮的体型。

《3》

特征二:不带小叶壳。

白毫银针虽然采自茶树的芽头,却并非孤零零的一根芽。

正常白毫银针茶芽的最外层,有一处半闭合的小叶壳,紧紧地贴在芽头身边。

小叶壳,又称“小鱼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叶片,而是壳状的。

如果芽头是柔弱的公主,那么小叶壳便是暗中保护公主的“带刀侍卫”。

一根茶芽,只有和随身的小叶壳形成一旗一枪的结构,才是白毫银针的标准模样。

经过萎凋和烘干后,茶芽的含水量降低,一部分长得略大的护旗叶,会与芽头微微分离。

其中一小部分叶壳,也可能因为加工时的碰撞,从芽头上脱落。

但标准的白毫银针,整体看上去,大部分都还是一旗一枪的模样。

如果一款“白毫银针”完全没有叶壳,说明它采摘时间偏迟,小叶壳已经完全展开,变成了叶子。

这时候采下来的茶,只能算是牡丹王,不能算做白毫银针。

如果只采芽头,不要叶子,便是“抽针”。

抽针采下来的芽头,和真正的白毫银针相比,滋味和香气都要差上一大截。

《4》

特征三:颜色发红。

对于白茶新手来说,按照颜色辨别品质,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茶叶的品质不对,一定会最先反应在外观上。

品质正常的白毫银针,茶芽的底色是绿色。

白毫银针,素来有“绿雪芽”的雅称,茶芽的颜色嫩绿,表面的银白色富有光泽,仿佛被一层轻盈的春雪包裹,恬淡素雅,又不乏生气。

从采摘到加工,得益于白茶简单质朴的工艺,茶叶的底色并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成品茶在适宜的储存条件下,颜色会从嫩绿慢慢转变成灰绿、暗绿,变化的幅度也不大。

若非制茶工艺出现了明显差错,或者后期储存不当,白毫银针的颜色是不会轻易发红的。

芽叶中的叶绿素含量丰富,整体的底色才翠绿。

只有经过持续性的暴晒,内部的叶绿素遇光分解,白毫银针的颜色才会变红变褐。

叶绿素刚开始分解时,茶叶只是微微变黄,等到芽头出现红褐色,说明其中的内质受损已经十分严重。

储存时,没有做好避光防潮,原本品质正常的白毫银针,也很可能被存坏,从鲜活的绿色,转化成不正常的铁锈红。

村姑陈见过一小部分茶友,觉得白毫银针的外形标志美观,便用玻璃罐存茶,像存花茶那样,摆在台面上展示。

殊不知,这类既不避光也不防潮的器皿,对茶叶的伤害最大。

在光线的照射和水汽的入侵下,白毫银针中的内含物质大量受损,营养流失,颜色由绿转红,滋味也由鲜爽甘润变得寡淡,甚至生出水味、霉味。

一些无良的茶掌柜,会将这类变色失味的白毫银针包装成所谓的“巧克力银针”出售,但这样的白毫银针,早就失去的品饮价值,不建议购买。

《5》

特征四:白毫稀疏单芽。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中“白”的代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芽身披满白毫,呈银白色。

这些白毫,在茶芽生长时起保护作用,既能防止茶芽被晒伤,又能在雨季分隔雨水与芽身,避免新芽沤烂。

生长在高山茶园的白茶,白毫会更加细密,这是由于,高山茶园海拔高,光照不强烈,气温低,茶树需要浓密的白毫来抵御寒冷。

白毫的大多数营养价值和香气,都来自这些白毫。

冲泡时,这些细密的白毫会在沸水的冲淋下落入汤水中,微光闪闪,如同夏夜繁星。

茶毫虽然细微,却蕴含了大量的茶氨酸、茶多酚、咖啡碱等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品质优秀的白毫银针,茶毫一定是浓密的。

用手轻轻触摸,能切实地感受到白毫柔软又微微刺手的质感。

如果一款白毫银针的白毫稀疏,要么是树种不对,要么是加工采摘出了问题。

白毫银针的主要原料,来自本身茶毫就浓密的大白茶或大毫茶茶树,白毫稀疏的银针,很有可能并不属于这两种茶树,而是采自其他品质平平的茶树。

另外,采摘时芽头过老或过嫩、烘干时温度过高,都会影响白毫的浓密程度。

茶毫稀疏的白毫银针,内质不足,品质自然低。

花高价去买品质不佳的茶,得不偿失。

《6》

许多茶友花了大价钱,却未必能喝到真正优质的白毫银针,甚至可能因为劣质茶影响健康。

因此,学会如何辨别茶叶的好坏至关重要。

好茶的标准不容妥协,不容将就。

品质上佳的白毫银针,芽头饱满,白毫密布,香气纯净,滋味鲜爽,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茶汤的细腻层次。

而劣质银针,往往芽头细瘦,白毫稀疏,气味混杂,口感寡淡,毫无品饮价值。

选对了茶,才能让每一次品饮都成为享受,否则,只是徒增烦恼。

如果预算有限,也不必盲目追求高价茶叶,只要确保茶叶干净,工艺得当,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最好的,依旧能喝到不错的茶。

花了钱,就一定要精挑细选,确保物有所值。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