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8-20 09:38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如今上网买东西,先看测评是常态。
大到数码家电,小到手机壳、钥匙扣这类物件,都有人习惯在下单之前,先去某平台上看看KOL的评价。
用村姑陈一位朋友的话来说,小某书和某音才是如今真正好用的搜索引擎。
因为害怕踩坑,所以需要参考他人的评价。
这种依赖如空气一般无形,却又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明显,测评可以是广告,也可以造假。
最近,便有一位茶友在后台诉苦,他说,自己按照某位博主的意见下单了某款白牡丹。
在视频中,测评博主吹得天花乱坠,一说茶叶香气十足,自己从中喝到了好几种花香;二说茶汤清甜,喝下去喉咙清爽舒适。
茶友一时心动,又看价格不贵,便直接下单了。
谁知,收到手之后,自己泡来喝了,滋味远不如预期。
出现这种落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是茶友不会喝茶,还是博主说了假话?
《2》
首先,我们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冲泡方式不同,是导致茶汤风味出现差异的常见因素。
茶具、水质,水温、茶水比、出汤时间等等,都能影响一杯茶最终呈现出来的滋味。
而不同的测评博主有各自的冲泡方式。
冲泡白茶,用盖碗呈现出的风味最为完整。
如果是专业的测评博主,大多会使用纯净水或者山泉水这类水质柔和、矿物质少的水,茶汤风味不容易受到影响。
而若是矿物质多或者水质较硬的水,就有可能影响茶汤的口感。
同时,白茶的冲泡讲究沸水冲泡、快出水。
水温不足,茶叶内质无法充分释放,坐杯闷泡则容易导致茶汤苦涩。
这些都是常见的、容易出错的冲泡要点。
另外,泡茶时的茶水比例也大有讲究。
专业的品茶博主通常会克秤精准称量投茶量,以保证茶水比的平衡。
亦或是,他们已经能够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冲泡出浓淡适宜的茶汤。
而茶友们如果经验不足,一时疏忽,茶水比例不均衡,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可能就会与视频有所出入。
所以,如果你是新茶友或者喝茶小白,当你觉得一款茶不好喝时,先别急着否定茶叶本身。
回顾一下自己的冲泡手法,看看是否有漏洞,再试着按照资深茶友的建议,及时进行调整,茶汤滋味或许会有转变。
如果是有一定泡茶经验的茶客,那么咱们接着往下看。
《3》
茶叶在运输途中,或者收到后,储存出了问题,也会导致品质下滑。
尤其是白茶这类喜干怕湿、对环境比较敏感的茶类,包装上稍有纰漏,就容易出现问题。
从仓库到茶友家的这段旅程,尤其是夏季运输,如果茶叶在闷热的车厢中多待了几天,它的内质就有可能因为高温被氧化消耗,鲜爽度大打折扣。
另外,茶叶外包装脆弱,又恰好碰上暴力的快递运输,或是潮湿天气,那么,就很可能出现包装破损、茶叶受潮、吸附异味的情况。
受了潮的茶叶,香气变得沉闷,还容易生出闷味、水味,喝起来肯定不如品质正常的茶叶。
即便茶叶安全收到手,如若储存不当,同样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比如,随手将茶叶放在了厨房这类油烟味重的地方。
茶叶的吸附性很强,外部环境中过于浓烈的异味很有可能被茶叶吸收。
存放时也要避开茶桌、窗台之类的地方,前者太过潮湿,容易使茶叶受潮,后者不避光,会使茶叶失香失味。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在购买茶叶时要选择注重品质、口碑较好的商家。
他们通常会更加重视包装的保护性,使用更厚实、密封性更强的外包装。
茶叶到手以后,如果量大,就用三层包装法逐层密封,妥善存好。
能在短时间内喝完的,可以暂时储存在较厚的密封袋或者密封性较好的铁罐中,同样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如果收到手的茶叶出现杂味、异味,茶友们当下就应选择退货、换货,没必要硬着头皮喝。
《4》
比起前两种情况,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货不对版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有多种原因。
第一,可能是茶叶本身的批次,品质不稳定。
即便是同一个品牌的同一款茶,如果用了不同批次的原料,或者加工时工艺细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风味有别。
博主拿到的是品质上乘的那一批,而我们收到的恰好是表现平平的那一批。
品牌找推广、寄样品,一般也会选比较优质的批次寄出。
第二,便是博主在宣传时,对茶叶的风味进行了刻意夸大。
有钱能使鬼推磨,那些做旧茶商都能将发黑、发臭的做旧茶,吹得天花乱坠,部分测评博主为了谋生,说点违心的话实属正常。
第三,就是茶友们买到了假冒伪劣的产品。
一些以次充好、仿冒知名品牌的茶叶,无论怎么泡都不可能泡出博主描述的好味道。
因此,在参考这些测评博主的意见之前,要学会理性判断。
测评终究只是个人体验的分享,而非绝对的标准。
买茶时,还是应当优先选择信誉良好,有实体店或者口碑靠谱的店铺。
推对于测评中尤其推荐的某些产品,不妨多看看普通消费者的真实反馈再做决定。
《5》
不是说买了推广的茶叶不好,品牌进行合理的推广是很正常的事。
网络上的测评并非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只是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收到手的茶叶,先别急着泡。
仔细检查外包装是否有破损,密封性是否良好。
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一步冲泡品饮。
测评博主的分享可以是一块指路的方向牌,但要真正品味茶叶的美妙,还需靠我们自己。
并且,喝茶最重要的是自己觉得舒服好喝。
一款茶叶,他人描述得再夸张,只要你觉得不合胃口,就没必要强求。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