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7-10 08:41
福建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这里所产的乌龙茶被称为“武夷岩茶”。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传承的制茶技艺,成就了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树一帜的“岩骨花香”神韵,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去探寻这缕“岩骨花香”背后的密码。
又是一年喊山开采时,武夷岩茶(大红袍)到了采摘季,刚下茶树的茶青被第一时间送到了茶厂。 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技艺,是所有制茶技艺当中最复杂也是难度最大的。共有16道工序,主要包括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炭焙等。一环接着一环,每一道工序都对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
今年48岁的黄圣亮(右一)出生于岩茶世家,是国家级非遗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之一,从15岁开始学习制茶,至今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传承人 黄圣亮
“岩茶它的采摘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需要采到三到四叶中小开面,它的整个半发酵的过程就在做青的环节里边完成的,静置和摇青交替地进行。我们通过不断地摇青破坏它的叶缘细胞,然后再通过静置发酵,到了最后茶青它会形成一种‘绿叶红镶边’的状态。”
炒青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中中止茶青发酵的关键工序。当锅温升至200°C至260°C(摄氏度)时,制茶师将茶青投入锅中,快速翻炒抖散茶青,并徒手翻炒约4到5分钟后,茶叶需要趁热转移到揉捻筛进行揉捻,让它变成条形。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传承人 黄圣亮(右一)
“这个是我们的炭焙间,它大概的温度会在50度以上。炭焙是岩茶比较独特的一道工艺,是一个提香提醇的过程,大概历时要20个小时左右。”
武夷岩茶(大红袍)最重要的风味是“岩韵”,茶师把岩韵归纳总结为香、清、甘、活四个字,“水中有骨感”就是指大红袍在冲泡七八次之后茶汤韵感依旧十足。 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黄圣亮还在茶园中引入科技生态种植技术,借助移动物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可以实时监控温湿度、土壤PH值、病虫害等信息,帮助提升茶叶的产量与品质。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传承人 黄圣亮
“我们把这些检测的系统放到了茶园里边,也安装到了我们的车间以及做茶的环境里边,再进一步地收集这些大数据。希望未来我们能够通过这种大数据,建造一个人工智能的制茶的专家系统,能够让我们岩茶的品质更稳定。 ”
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继续在草木间深耕细作。今年24岁的黄逸轩已经师从黄圣亮11年,在上一代人的帮助下,他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创新茶文化。
瑞泉茶业第十三代传承人 黄逸轩
“我们觉得手工这个东西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机器虽然是提高了产量,但是它永远做不出来手工的香。我们还是希望先把业守好,我们的下一辈,甚至我们下一辈的下一辈,不会让这个味道失传。”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武夷岩茶的文化和技艺,黄圣亮兄弟三人建立了国内首家民间岩茶博物馆,打造集工艺展示、茶器鉴赏、茶窖贮藏、品茗交流于一体的茶空间。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茶叶爱好者走进武夷山的山水之间,感受“岩骨花香”的独特韵味。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传承人 黄圣亮
“我们现在依托于岩茶博物馆作为研学的基地,通过非遗技艺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武夷山的茶文化。 我想我们要继续地传承好传统的手工艺,坚守好茶叶的品质,向世界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来源丨武夷山市融媒体中心
武夷山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武夷山旅游"(ID:Szwy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