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8-05 13:49
庐山云雾茶:一盏清茗里的山水魂
文:桂孝树
庐山的云雾总带着几分仙气,晨光里漫过汉阳峰,暮色中缠绕小天池,将整座山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而在这云雾深处生长的茶,便得了山的灵性、云的清润,成了大自然馈赠的甘醇。每当沸水注入玻璃杯,蜷缩的茶叶缓缓舒展,汤色碧透如翡翠,兰香便随着热气袅袅升起,恍惚间,整座庐山的烟雨都凝在了这一盏茶里。
一、云滋雾养的天生灵物
庐山多雾,一年三百六十日,倒有两百天被云雾笼罩。长江的水汽与鄱阳湖的氤氲在此交汇,化作漫山流动的云霭,给茶树织就了天然的温床。这些茶树多生长在海拔八百米以上的坡地,扎根于砂岩缝隙,吮吸着含硒的山泉,叶片在云雾中舒展,又在阳光下积攒能量。独特的小气候让芽叶里的芳香油不断积聚,造就了云雾茶 "条索粗壮、青翠多毫" 的模样,也酝酿出 "香凛持久,醇厚味甘" 的底蕴。
古人早已知晓这山水与茶的缘分。清代李绂在《六过庐记》里写道:"山中皆种茶,循茶径而直下清溪",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茶园沿溪而布的景致。而 "匡庐云雾绕天空,名茶育出此山中" 的诗句,更道尽了云雾茶与庐山密不可分的牵连。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茶园的露珠上,那些带着白毫的芽尖便像撒了层碎银,采茶人说,这是云雾给茶叶镀的银边。
二、千年茶脉里的文化印记
庐山云雾茶的故事,要从东林寺的晨钟暮鼓里说起。东晋时,高僧慧远在此结庐,将野生茶驯化为家生茶,以茶待客,谈经论道,"借鼎烹茶去,无人说赵州" 的场景,成了山间最早的茶事剪影。到了唐代,茶圣陆羽的茶师皎然曾在庐山 "用流泉洗耳,煮香茗涤心",他在《饮茶歌送郑容》里写下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兰花啜又生",将茶的清芬与禅意融于笔端。
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香庐峰开辟茶园,"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把茶事过成了诗意的生活。宋代时,云雾茶成了贡品,董嗣杲在《江城忆游庐山逢隐者》中记载 "饭余睡相魔,啜茶即退舍",可见茶已融入日常。而苏轼笔下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更是将谷雨时节的茶鲜写得活色生香。
这些诗句串联起一条千年茶脉,让每一片茶叶都浸透着文化的沉香。当我们捧起茶杯,饮下的不仅是山水的清甘,更是文人墨客留下的风雅。
三、谷雨时节的指尖清香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这句农谚在庐山脚下流传了千年。谷雨前后的茶场最为热闹。清晨,茶农们把刚采的鲜叶摊放在竹席上晾青;午后,炒茶师傅在铁锅前挥汗如雨,手法娴熟地完成杀青、揉捻等工序。整个茶场都弥漫着醉人的茶香,连空气都是甜的。
每年四月,春雨如丝,茶园里便响起了采茶女的山歌:"三月里是清明哟,姑娘采茶忙哟"。她们身着蓝印花布衫,背着竹篓穿行在茶丛间,指尖如蝶翼翻飞,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说是 "芽叶太老则味涩,太嫩则味寡"。采下的鲜叶要当天处理,杀青时铁锅温度需达两百摄氏度,茶叶下锅的瞬间,水汽蒸腾带着清香漫出,仿佛把整个春天都收进了灶房。
后续的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条...... 十多道工序全凭手工拿捏。老茶人说,揉捻要 "轻转慢搓",让茶汁渗出却不破叶膜;烘干需 "文火慢焙",才能留住那股兰花香。这般精工细作下,才有了 "汤色明亮、叶嫩匀齐" 的成品。冲泡后,茶汤呈现出琥珀色,香气沉郁,入口醇厚,回甘绵长,确实与众不同。清代郑板桥曾叹:"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想来他品的,便是这份带着指尖温度的醇厚。
四、一盏清茶里的山水长卷
泡庐山云雾茶,需用庐山的康王谷泉。水沸时不疾不徐,注入杯中,茶叶先是沉沉浮浮,而后慢慢竖立于水中,像极了庐山的群峰在云雾中拔地而起。第一泡尝的是清鲜,兰香在舌尖萦绕;第二泡品的是醇厚,回甘从喉头漫开;待到第三泡,仍有余韵悠长,正如庐山的云雾,看似淡远却意蕴无穷。
朱德曾写诗赞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道尽了茶的爽利与滋养。而我每次回乡,总要寻一处茶寮,临窗而坐,看云雾漫过五老峰,听松涛伴着泉声,再啜一口新茶。此时茶香与山雾交融,竟分不清是茶里有山,还是山里有茶。
"匡庐奇秀甲天下,云雾醇香益寿年"。这杯茶里,盛着的是庐山的烟雨,是千年的文脉,更是每个游子心中的乡愁。若你恰逢谷雨来访,不妨坐下来,让一盏云雾茶带你读懂庐山的春夏秋冬。请喝一杯庐山云雾茶。
清晨的庐山,云雾缭绕。山间的茶农早已背着竹篓,踩着露水,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里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的手指在嫩绿的芽尖上翻飞,如同抚弄琴弦的乐师,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我坐在山腰的茶亭里,面前是一杯刚沏好的庐山云雾。茶汤清亮,泛着微微的绿意,袅袅热气中飘散着若有若无的兰花香。这是家乡的味道,是刻在记忆深处的印记。
记得儿时,每到谷雨时节,父亲总会带着我去赛阳茶场看采茶。那些身着蓝印花布衫的采茶姑娘,双手在茶丛中穿梭,像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她们的山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三月里是清明哟,姑娘采茶忙哟......"那时的我还不懂茶,只觉得这场景美得像一幅画。
庐山种茶的历史,要追溯到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在庐山修行时,将野生茶驯化为家生茶,常以茶会友,谈经论道。唐代诗人白居易隐居香炉峰时,也在居所周围开辟茶园,留下"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的诗句。这些故事,让庐山云雾茶多了几分禅意与文气。
茶农老周告诉我,真正的云雾茶必须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这里终年云雾缭绕,阳光透过云层形成漫射光,加上昼夜温差大,使得茶叶积累了丰富的内含物质。说着,他拿出今年新制的明前茶,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翠绿中带着银光。
冲泡时,我特意用了从三叠泉取来的山泉水。水温控制在80度左右,先温杯,再投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仿佛能听见它们苏醒的声音。第一泡的茶汤清亮透彻,香气清幽;第二泡时,茶味渐浓,回甘明显;到第三泡,兰花香愈发浓郁,滋味醇厚。这就是庐山云雾的"三泡"之说。
记得朱熹在庐山讲学时,最爱在五老峰下煮茶论道。他常说:"茶之为物,可以涤烦,可以清心。"如今站在他当年煮茶的地方远眺,鄱阳湖烟波浩渺,长江如练,不禁想起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这活水,不正是滋养庐山云雾茶的源头吗?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在庐山,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年清明前后,东林寺都会举行茶会,僧人们用古法煎茶,供佛待客。那场景,让人恍如穿越千年,回到了慧远大师以茶会友的年代。
如今,虽然尝过各地名茶,但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云雾茶。每次冲泡,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就像看见庐山云雾在杯中流动。茶汤入口,仿佛能尝到山间的清风,云中的甘露,还有茶农们辛勤的汗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杯好茶来沉淀心情。就像苏轼在庐山写下的:"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让我们慢下来,细细品味这大自然的馈赠。
请喝一杯庐山云雾茶吧。让这凝聚了庐山灵气的茶汤,带你感受千年茶文化的韵味,体会"茶禅一味"的境界。在这杯茶里,你能喝到庐山的历史,喝到茶农的匠心,更能喝到天地间的至味清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清廉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