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普洱茶紧压茶与散茶的对比:形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 2025-05-20 12:05

咱们平时喝茶,会发现普洱茶特别有意思,它不像绿茶、红茶那样多是散着的,而是特别喜欢“抱团”;

变成各种紧压的造型,比如饼茶砖茶沱茶,还有小巧可爱的龙珠茶金瓜贡茶等等。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

这种紧压茶,喝起来还挺麻烦的,得先用茶刀撬开,冲泡前还得“醒茶”、“润茶”一两道;

哪像散茶那么方便,直接抓一把、投茶、注水就行了。

而且,这种紧压的造型,还给了一些黑心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他们会弄出那种“撒面茶”,就是饼面看起来是好料,里面却藏着品质差的茶,专门蒙骗咱们这些茶友!

既然紧压普洱茶冲泡不方便,还容易藏猫腻,为啥市面上的普洱茶还那么喜欢做成紧压的呢?

普洱茶为啥这么爱“抱团”?

要说普洱茶为啥这么喜欢做成紧压的,咱们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

云南,是公认的世界茶树老家。

但在古代,云南属于“极边之地”,就是特别偏远的地方。

那时候制茶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啊,古时候云南产的茶叶,最初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存在的。

这事儿,唐朝有个叫樊绰的,他在自己写的《蛮书》里就记载过:“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这里的“银生城”就是当时的云南地区,你看,那时候的云南茶,都是“散着收”,也没啥精细的制作方法。

为啥呢?就是因为那时候中原地区做“团茶”(就是饼茶的一种)的技术还没传到这么偏远的云南来。

直到宋朝(那是公元1074年),朝廷开始推行“茶马互市”,茶叶才跟着“茶马古道”流通到外面。

慢慢地,普洱茶(那时候还是散茶为主)就成了历朝历代**“以茶治边”**的重要物资。

到了明朝,朝廷在云南搞屯田,中原的制茶技术这才慢慢传到云南来,普洱茶才摆脱了只有散茶的局面。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谢肇制的进士,他在《滇略》里就写了一句话:“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话就证实了当时普洱茶(也就是“普茶”)已经出现了“蒸压成团”的紧压工艺。

后来,明朝末年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里也提到了:“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就是说,把普洱茶蒸成团状,卖给西藏那边的少数民族。

蒸压成团之后,才慢慢衍生出了饼、砖、沱、龙珠、金瓜贡茶这些不同形态的紧压普洱茶。

这些紧压茶的造型啊,每一个都有它的历史根源。

就拿咱们最常见的饼茶来说,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咱们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就引用了三国时期张揖《广雅》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说明那时候就有饼茶了。

不过唐朝的饼茶,表面花纹比较简单。到了宋朝,饼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得特别讲究,上面还会有精美的“龙团凤饼”图案,那可真是艺术品!

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觉得老百姓喝茶太讲究了,提倡节俭,就下令“废团改散”,说白了就是不让做团茶了,提倡喝散茶。

但好在,偏远的云南地区,在这场改革中反而保留了饼茶、团茶这些紧压工艺。

等到了清朝,普洱茶又开始大火,“茶号”也盛行起来,经典的饼茶再次流行!

为了规范普洱茶的市场,清朝政府还特意规定了当时每饼茶的重量是“七两”(大概相当于咱们现在的357克)。

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茶主要用来出口,国家也继续规定普洱茶要以357克的标准饼来生产。

所以,一直传承到现在,紧压茶饼已经成了普洱茶最主要的形态了!

再说说金瓜贡茶,顾名思义,它就是专门进贡给皇帝喝的。

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宁洱县建了个贡茶茶厂,做的茶因为外形像南瓜,而且放久了颜色会变得金黄,所以就叫它“金瓜”,专门给朝廷用的。

砖茶和沱茶

这俩都是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的,跟饼茶并列,成了普洱茶的三大紧压形态。

其中,砖茶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历史上也出了不少著名的云南普洱砖茶;

比如“南诏金砖”、“高枕无忧”、“下关方茶”、“7581砖”等等。

沱茶,最初是从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的“姑娘茶”演变过来的。

真正正式的碗状沱茶,是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由大理下关那边的“复春和”等茶商,在团茶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

至于普洱龙珠茶,那算是为了适应现在市场需求的新产物了。

它是在传统普洱散茶的基础上,把毛茶压制成6到8克的小圆球,正好一泡的量,这样咱们平时泡茶就不用费劲去撬了,直接扔一颗下去就行,特别方便!

你看,普洱茶的这些不同紧压造型,诞生都有各自的历史原因。但它们出现,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原因!

普洱茶“抱团”的两大“秘诀”!

以前,交通特别不方便,俗话说“前车马慢”。

普洱散茶通过茶马古道运到西藏等地,那可真是个漫长的旅程。

散茶体积大,占地方不说,还特别容易在路上被颠簸压碎。

那时候,大家就琢磨着,怎么能让茶叶运输起来更方便、更安全呢?

这不,普洱茶紧压工艺一出现,立马解决了这些大难题!

1. 紧压茶,方便运输的“老法子”!

古时候,把普洱茶蒸软了,再压成饼、砖、沱这些各种形状,相比散茶来说,体积一下就小了很多,省出了大把的空间!这样一来,每次就能装更多茶叶,大大增加了运输量

而且,普洱茶紧压成形后,在漫长的运输途中,就不怕颠簸,不容易被震碎、压碎了。

这可真是解决了古代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带来的大麻烦,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说,古代做紧压普洱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运输!

2. 紧压茶,后期“变身”的“好帮手”!

到了现代,咱们交通发达了,云南大山里的普洱茶运输早就不是个问题了。

那为啥紧压普洱茶在市场上还占大头呢?这就有了更科学的道理!

普洱茶之所以能被叫做“喝得到的古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在合适的储存环境下**“越存越香”**!

尤其是紧压形态的普洱茶,它在后期的存放过程中,有着特别好的**“后发酵”**转化空间。

简单点说,普洱茶“越陈越佳”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后发酵”!

跟散茶比起来,紧压普洱茶有个明显的优势:它只有表面的茶叶会接触到光线和空气,这样就能避免茶叶氧化过多,从而削弱它的色泽、香气和味道。

不仅如此,普洱茶在正式紧压成形之前,需要用高温蒸汽软化。

这个环节会让茶叶产生很多微生物,这可是给紧压普洱茶的后期发酵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等压制成形后,紧压茶的内芯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有点缺氧的状态,而这,恰恰有利于厌氧菌群的生长和发酵!

正是这些厌氧菌群的参与,让紧压茶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陈、越来越香!

可以说,紧压工艺就像给普洱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容器”,为它的后期厌氧发酵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茶叶内部的物质慢慢转化,逐渐形成原本没有的优异品质。

反过来看看普洱散茶,它在前期制作的揉捻渥堆过程中,主要是有氧发酵

后期,因为它没有经过蒸压,缺氧条件不足,就没法很好地产生厌氧发酵,所以不利于长期的转化。

有专业人士考证过,在同样的储存环境下,散茶跟空气、光线的接触更充分,空气中的湿度也会加速茶叶里内含物质的氧化,所以普洱散茶的香气挥发得比较快,陈化的效率也比紧压茶高。

但相对来说,散茶不如紧压茶那么耐得住长时间的存放

而紧压茶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内部物质转化得慢,经得起岁月的漫长沉淀;

所以咱们现在能看到的那些古董级的“号级茶”、“七子茶饼”,基本上都是紧压茶。

总而言之

普洱紧压茶和散茶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紧压普洱茶,体积小,方便运输和储存,而且因为接触空气少、吸收水分不多,所以更聚香,也不容易发霉变质,最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后期形成那种陈醇的品质。

而散茶呢,虽然不是普洱茶的主流形态,氧化快,香气容易散,也更容易受潮变质。

但它的优点也很明显啊!它没有经过重力紧压,保留了普洱茶最天然的条索状态,还有茶叶本身那种清香和鲜甜味儿。

更重要的是,散茶不仅冲泡起来更方便,而且更容易通过茶叶的条索直接看出原料品质好不好,是不是那种“撒面茶”一眼就能看出来。

如果是紧压的普洱茶饼,那你就得从中间撬开整饼茶,才能看出它是不是“表里不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