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2 22:57
“想要成家立业、想要当官老爷,那就请先通过科举考试!”
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虽然在描写范进因科举考试而疯,以及描写范进的岳父、邻居等人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相反的语言表达和肢体反应上,用了夸张的手法。
但范进中举的故事确实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科举考试的热忱和重视。
而人们之所以会如此重视,是因为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也是当时朝廷用来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有才华的唯一标准。
那么,科举考试和现在的高考有什么区别?当时的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又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科举考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但它是古代选拔人才最为公平和合理的方式。因而,一路走来,皇帝换了、朝代换了,科举考试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它起始于隋朝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公元1905年,整整影响了古代读书人1300多年。
而科举考试的头衔分别有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想要拥有这些头衔就必须依次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现在,只要你参加高考了,一般都能考上大学,只是有一本、二本的区别而已。
但在古代,那可是天差地别!古代的秀才已经相当于现在的本科生了,而且考试难度比现在难上加难,落选了就得重头再来。
想要成为秀才,一般得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重考试。
参加秀才考试的学子一般被称为“童生”,只有顺利通过这三重考试,才能摆脱“童生”这个标签。
不过,虽然秀才考试难度大、录取率低,且哪怕考上了,也还无法出仕为官,但秀才却也享受了很高的待遇。
比如,他们不用向县老爷下跪叩拜,还可以免除徭役。
而且在当时,人人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哪怕“童生们”已经60-70岁了,他们还是会很积极踊跃地跟着年轻人一起奔赴考场。
秀才往上便是举人,举人的考试称为乡试。乡试一般都安排在八月份,因而又被称为“秋闱”。
乡试的难度跟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差不多。只要通过乡试就会成为举人,还会被尊称为“举人老爷”。
正常来说,只要考上举人就具备了当官的资格。运气好的话或者本身实力够强,甚至会被达官显贵所赏识,直接收入门下、走上仕途。
就像左宗棠,他20岁就考上了举人,但之后却三次落榜,没能考上进士。
于是,他放弃科考,开始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广交朋友。
在太平军围攻长沙时,他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赏识下,被指派出山应对。最终,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击败了太平军,从此,他一战成名。
当然,若是没有左宗棠的实力,也没有被赏识的运气;或者只是单纯不想止步于举人,想要获得更高的官职和荣誉,那就可以继续参加会试和殿试。
会试通常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试地点在京城,考试内容会更加全面且完善。
会试一旦通过了,便成为了贡士。贡士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可以算是入围省级官员了。
不过,会试跟现在的博士考试差不多,不仅难度大,录取率也是非常低。
而且,通过了会试并不代表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因为,还得参加最后的殿试,然后成为进士,才算是真正的圆满。明面上的意思就是不仅要通过书面考试,还要通过面试。
而殿试就相当于面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而且,皇帝会亲自选拔出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殿试是女皇帝武则天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将那些通过徇私舞弊而取得贡士头衔的人杜绝门外,以防日后他们进入官场后,带来不好的影响。
只要通过了殿试,就会成为进士。虽然进士还细分为三甲,且第一甲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在通过殿试后,会立即被授予官职。但是,其他进士当官也是没有问题的,只需静静等待安排就可。
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当官和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因而考上就考上了,考不上就只好逼自己死磕,哪怕考到垂垂老矣,也想继续坚持。
可以说,科举考试对无数古代读书人形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文,更是让读书人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确实为国家推选出了无数真正的人才。因为它不论贫穷富贵,只论学识。只要学识足够,就可以通过它施展自己的抱负。
因而,科举考试有利也有弊,但不可否认它的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