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古人的茶文化:喝茶原来这么讲究

发表时间: 2025-04-11 22:58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

先秦时,我国便有饮茶风俗

唐代,世界上首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

宋代点茶传承千年茶艺之美

原来,古人早就把饮茶玩明白了?

网友:不愧是迷人的老祖宗

中国人有多懂喝茶?

千年前就有茶学专著了!

“荼”“槚”“茗”“荈”……茶在古代有多种称谓,直到《茶经》出现,“茶”这一称呼才被确定下来。如今,《茶经》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茶经》全书3卷10章,不仅介绍了煮茶程序及注意事项,还总结了当时的茶叶生产技术与经验,内容涵盖茶叶栽培、生产加工、茶器、饮用、历史、文化,是陆羽广采博收茶农采制经验的结晶。

茶,原产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迄今发现的全球最古老的野生茶树(2700多岁),早在春秋时期就扎根云南了。

潮州,茶被称为“茶米”,喝茶叫“食茶”。从南宋末年至今700余年光景,世居凤凰山区的潮州人,在海拔600~1200米的山地开辟出无数茶园。他们以茶为生,与茶为伴,探索并创造出一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茶业生产与文化体系。

大禹门前树,千年苔子茶。”千年前,大山深处的先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茶树,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北川苔子茶,由于它们生长在高海拔的环境中,又被誉为“云朵上的羌茶”

白居易在《春尽日》中写道:“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其中,“绿昌明”指的就是来自今天北川一带的茶叶。这也说明,北川苔子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闻名遐迩

纯银打底+鎏金特效+顶流工艺

不愧是唐代“存茶罐”天花板

笼身镂空雕满立体球路纹,鸿雁展翅翱翔“仙气飘飘”。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堪称唐代“存茶罐”天花板。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羽翼纹理细若游丝,口沿莲瓣纹与团花纹上下辉映,四足铸成倒“品”字形花瓣……笼底錾刻铭文“桂管臣李杆进”,诉说着“存茶罐”从岭南桂管(今桂林)跋涉至长安的进贡之旅。

唐代茶饼以蒸青法制成,易受潮变质,用银笼悬于高处,可通风防潮。如此精致的“存茶罐”,还是唐代茶饼“保鲜神器”

饮茶前,如果茶饼返潮,可置于炭火上低温慢焙。银质导热均匀,球路纹镂空设计利于热对流,驱散水汽的同时,又能锁住茶香。更妙的是焙茶时热气蒸腾,笼身飞鸿在水雾中若隐若现,羽翼似随风而动,茶香渐浓间恍见雁阵掠过长空,可谓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盛宴。

如何冲泡一杯香气四溢的茶?

那讲究可太多了!

1987年,法门寺地宫现世10余件唐僖宗御用茶具,包含从碾茶到喝茶全流程装备,堪称“舌尖上的大唐”。其中,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用于贮茶与烘焙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鎏金团花银碢(tuó)轴组合,负责碾茶。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和鎏金团花银碢(tuó)轴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掌管调味。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银则、长柄银勺、银火箸用来辅助。银则,精准控制茶粉用量,类似于现在的量勺;长柄银勺是搅拌、调制茶汤的器具;银火箸是烹煮茶汤时,拨火、夹木炭的火夹。

从左到右依次为银则、长柄银勺、银火箸。

“山水为上,江河水为中,井水为下。”锡惠公园内的惠山泉,是唐代“茶圣”陆羽点赞留言过的山泉,评其为“天下第二”苏东坡经过无锡时,用这里的泉水泡制贡茶“小龙团”,并留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古人煮茶有何讲究?首先将茶饼焙烤、捣碎,筛成茶末,釜中的水二沸时,投茶时机就在分秒之间。煮茶之人需对火候精准把握,才能煮出香气四溢的清茶

中国茶种类多样,宋代的“四雅”之一点茶,所用之茶以新为贵。每年清明节前后,新茶初成,用于点茶颇佳。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艺术有着精妙的描述,其中记载了“七汤点茶法”。

点茶要先将饼茶碾碎,置于盏中待用。用釜烧开水后,向盏中注入少量沸水,将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沫饽渐生,形成粥面。网友:中国人爱喝茶是刻在DNA里的

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你爱喝什么茶?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来源: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ID:CCTV-channel1)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农耕探文明》、《古韵新声》、《典籍里的中国》等

封图来源/视觉中国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央视一套”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