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玉溪城区收费谣言大解密:如何应对网络陷阱

发表时间: 2025-08-21 05:10

一、谣言起底:暑期旅游热催生的虚假信息

2025年8月中旬,一段声称“进入玉溪城区需缴纳200元城镇维护费”的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 。视频配文称“该费用可在5年内随意出入城区,500元可终身通行”,并煞有介事地提到“响应国家号召”,引发大量网民关注。经云南玉溪网警核查,该视频发布者李某某(男,32岁)为本地个体经营者,其账号平时主要发布生活类内容,粉丝量不足千人。李某某供述,他发现暑期旅游话题热度高,便模仿近期其他城市景区收费讨论,编造了这一虚假政策,试图通过制造争议提升账号流量。

二、官方雷霆行动:24小时内锁定造谣者

玉溪网警在监测到该信息后,立即启动谣言处置机制:

1. 快速溯源: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发布账号及关联IP地址,确认李某某为玉溪市红塔区居民。

2. 证据固定:提取视频原始数据、发布时间戳及传播路径,形成完整电子证据链 。

3. 依法传唤:8月18日14时,民警在李某某经营的店铺内将其传唤至公安机关。经审讯,李某某对编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供认不讳。

4. 行政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依法对李某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

三、政策澄清:玉溪城区通行零收费的法律依据

针对谣言涉及的“城镇维护费”,玉溪市财政局、发改委联合发布权威解读:

1. 收费政策现状:根据《云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玉溪市从未设立“城镇维护费”这一收费项目。现行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及上级财政拨款,不存在对入城车辆或人员直接收费的情况 。

2. 交通管理政策:

- 高速公路收费:玉溪至楚雄高速公路等特定路段依法收取通行费,但该费用仅限机动车使用高速公路时缴纳,与城区通行无关 。

- 货车限行措施:2024年3月起,玉溪对部分中型厢式货车实施限时通行政策,但该政策针对特定车型,且通过“交管12123”APP等官方渠道提前公示。

3.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玉溪市通过“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市政府官网等平台,实时公开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市民可通过“民意速办”小程序或12345热线直接咨询 。

四、法律警示:造谣传谣的三重风险

李某某的案例揭示了网络造谣的严重后果:

1. 行政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可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本案中李某某因情节较轻被处以顶格罚款

2. 民事赔偿:若谣言导致企业或个人名誉受损,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主张赔偿。例如,2024年云城某网民因造谣他人“婚内出轨”被判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 。

3. 刑事责任:编造虚假警情、疫情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2025年3月,阮某平因冒充“退役少将”招摇撞骗被刑事拘留,成为典型案例 。

五、公众应对:识别谣言的“五步法”

面对网络信息泛滥,市民可通过以下方式避免受骗:

1. 核查信源:政府政策发布必有官方文号,可通过“中国·玉溪”门户网站查询 。

2. 交叉验证:同一信息需至少2个权威平台(如光明网、公安部网安局)确认 。

3. 逻辑分析:李某某的谣言存在明显漏洞——若城区收费需省级人大立法,且从未有城市实施类似政策 。

4. 及时举报:发现虚假信息可通过“网络举报”平台或拨打110直接投诉。

5. 理性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即使标注“网传”仍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六、社会影响:谣言背后的治理启示

此次事件暴露出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层挑战:

1. 流量经济的负面效应:李某某为获取约200元广告收益,不惜编造谣言,反映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

2. 基层普法短板:警方调查发现,李某某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条款“完全不知情”。

3. 应急响应机制:玉溪网警从监测到处置仅用12小时,体现了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但仍需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反诈宣传。

结语

李某某的处罚决定为网络造谣者敲响了警钟。在信息爆炸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正如玉溪市公安局在通报中强调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企图通过造谣博眼球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严惩”。市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更应增强法治意识,让谣言止于智者,共同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