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读书,在十大雅事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发表时间: 2025-06-15 11:43

清晨的阳光透过纱帘,我点燃一支沉香,看青烟袅袅升起。

附庸风雅也好,偷得浮生半日闲也罢,竟开始细数古人十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抚琴、对弈、酌酒、莳花、读书、候月、寻幽。

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终究是不到一定的年纪,不知道这些雅事背后的生命况味。

01.焚香:一炉沉香,万虑皆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明兰晨起梳妆毕,必先"红袖添香"。她的纤纤玉指先以香铲平灰,再以香箸拨出火窗,取银叶一片置于隔火砂片上,最后用香匙轻置沉香末。这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恰是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生动再现。

剧中更有一处细节:明兰在遭遇家庭变故后,独自在香室调香三日。她将龙脑、麝香、檀香按古方配比,以蜜调和,制成"安神香"。这场景令人想起李商隐"沉香断续玉炉寒"的意境,更见香道养心之效。

香道大师周嘉胄在《香乘》中记载,宋代文人最重"隔火熏香"之法。剧中顾廷烨初入盛府,明兰为其焚香时特意解释:"此香名'雪中春信',取腊梅初绽时的意境,需用银叶隔火,使香气清而不艳。"这番对白,道出了中国香道"香如其人"的深意。

一炉香的时间,恰是心灵沉淀的过程,苏轼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便是这般境界。

02.品茗:茶烟轻扬,禅意自生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

在电视剧《梦华录》中,赵盼儿的点茶与斗茶技艺展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精髓,其过程既遵循古法,又融入了艺术化的表演,使观众得以一窥北宋时期的风雅茶事。

宋代点茶法先是炙茶碾末,但见她先将团茶(如龙凤团茶)用文火烤炙,去除水汽,再用茶碾研磨成细粉,并用茶罗过筛,确保茶末细腻。再是熁盏调膏,用沸水烫热建盏(黑釉茶碗),以保持茶汤温度。取适量茶末入盏,注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而后七汤击拂,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的“七汤法”,分七次注水,并用茶筅(竹制搅拌工具)快速击拂,使茶末与水充分交融,形成绵密的白色沫饽(茶沫)。

更让人难忘的是“茶汤巷斗茶”的名场面,赵盼儿面对茶汤巷老板的挑战,虽在茶具、水质上处于劣势,却凭借高超的技艺与巧妙的策略玩出新花样。

她用一支“扑蝶舞”,转移观众注意力,提升气势,使对手自乱阵脚。又将琵琶曲《阳关三叠》的节奏融入击拂动作,使点茶过程更具观赏性,虽不影响茶味,但提升了整体美感。在茶沫上以茶匙蘸清水作画(茶百戏),勾勒出钱塘潮涌的图案,而茶汤巷老板仅用汤瓶写字,最终赵盼儿以艺术性取胜。

87版《红楼梦》妙玉栊翠庵品茶一节更是经典。

妙玉取梅花上的雪水贮于鬼脸青花瓮,埋在地下五年方取出泡茶。她执壶的姿势,茶盏转动的角度,乃至饮茶时"三呼吸"的节奏,无不体现"茶禅一味"的境界。

当宝玉一饮而尽时,妙玉那句"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道出了茶道真谛——茶烟袅袅中,可见中国人"淡中有味"的生活哲学。

03.听雨:雨打芭蕉,心随天籁

《甄嬛传》中安陵容以"雨中吟唱"邀宠的情节令人难忘。但细究其场景:她立于廊下,手指轻抚栏杆合着雨滴节奏,眼波随雨帘流转,歌声与雨声相和。这番情态,暗合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的意境。

真正的听雨之雅,当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教导玉娇龙的场景。

雨中竹林,玉娇龙起初烦躁不安,李慕白却静立如松:"听,这是竹子拔节的声音。"镜头特写雨滴从竹叶滑落的轨迹,配以古琴泛音,构成天籁交响。这正是取法王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禅机。玉娇龙最终闭目凝神,从雨声中悟出"柔能克刚"的剑理,完成了武学境界的升华。

《长安十二时辰》中也有绝妙听雨场景:张小敬在屋檐下接雨水煮茶,雨滴在铜壶中溅起的回声,与远处坊市更鼓形成奇妙共鸣。这种"听雨"已超越感官享受,达到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生命感悟。

04.抚琴:七弦泠泠,太古遗音

琴的起源早于棋、书、画,传说伏羲制琴,舜作《南风歌》,使其成为"圣人之器"。

儒家视琴为"正心"之器,《礼记》载"士无故不撤琴瑟",琴音中正平和,能调和人心的浮躁。

道家认为琴可通天地,如《溪山琴况》言"琴者,禁也,禁邪归正"。

琴不仅是乐器,更是"道"的载体,其音律暗合天地秩序,如《琴操》云:"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

嵇康《琴赋》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并在临刑前弹奏《广陵散》,使琴成为士人精神的寄托。

《妖猫传》中白居易听琴辨情,张雨绮饰演的春琴,指法取法唐代雷氏琴"轻、微、淡、远"的特点:右手"抹挑勾剔"如蜻蜓点水,左手"吟猱绰注"似柳枝拂波。当她弹到"霓裳羽衣曲"时,突然弦断指破,血染琴身,这一细节暗合嵇康《琴赋》"琴德最优"的深意——琴者,禁也,需以血性养其清音。

《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琴箫合奏《清心普善咒》更是经典。令狐冲初学琴时笨拙的按弦,手忙脚乱,到后来能随任盈盈箫声即兴应和。特别是黑木崖决战前,二人隔崖合奏,令狐冲以"泼墨"指法奏出金戈铁马之音,任盈盈则以箫声化出流水潺潺,正应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传奇。

05.对弈:楸枰落子,方寸乾坤

围棋黑白二子象征阴阳,棋盘方寸暗合天地。古人视对弈为"手谈",在落子间体悟《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思。

王积薪在《棋经》中言:"棋者,意同于兵",将兵法三十六计尽藏纹枰。

士大夫追求"琴棋书画"四艺精通,围棋最能培养"静气"。白居易"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道出弈棋的禅意。对弈时正襟危坐,落子从容,恰是君子"温润如玉"的修养体现。

文人相聚常以棋会友,如《世说新语》载谢安弈棋闻捷报仍"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苏轼与黄庭坚"纹枰对坐,谁究此味"的佳话,更显名士风流。

古人将围棋称为"木野狐",因其变化无穷而令人沉醉。杜牧"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道出围棋对思维的锤炼。帝王如梁武帝著《围棋赋》,将棋理与治国相参。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与徐阶对弈的场面暗藏玄机。严嵩执黑,喜用"镇神头"开局,落子时以食指中指夹棋,势大力沉;徐阶执白,善"三六侵分",落子时拇指食指拈棋,轻若鸿毛。这细微动作差异,已暗示二人政治风格的迥异。当严嵩布下"珍珑"局时,徐阶沉思良久,突然将白子落在看似无关的"三三"位,这神来之笔,恰印证了王安石《棋》诗"莫将戏事扰真情"的深意。

《琅琊榜》中梅长苏与靖王的棋局更是精彩。梅长苏教飞流下棋时,特意让九子却每局必胜,暗合《棋经十三篇》"善弈者谋势"的智慧。最精彩的是与靖王对弈:梅长苏故意在角部留下破绽,当靖王打入时,他却转战中原。这番"弃子争先"的战术,正是剧中政治博弈的微缩写照。吴清源大师"围棋是'用黑白的石头讲述天地道理'"的哲思,在此得到完美呈现。

06.酌酒:绿蚁新醅,诗酒风流

魏晋名士在竹林中设下流觞曲水,嵇康抚琴,阮籍长啸,众人举杯痛饮,醉眼朦胧间挥毫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绝唱。酒至酣处,刘伶解衣裸形,笑称"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尽显放达不羁的魏晋风流。

盛唐诗人李白在长安酒肆痛饮,金樽对月,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诗句。杜甫笔下"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正是这般景象。王维在辋川别业小酌,浅斟低唱间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

宋代文士饮酒则多了几分雅致。苏轼在赤壁泛舟,"肴核既尽,杯盘狼藉",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闺中愁绪。陆游在沈园独酌,题壁"红酥手,黄縢酒",留下千古情殇。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常在桃花庵中与友对饮,醉后挥毫泼墨,写下"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的洒脱诗句。清代纳兰性德在渌水亭独酌,吟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闲愁。

《长安十二时辰》中李白醉酒吟诗的场面令人叫绝。只见他执鎏金鹦鹉杯,三指托底,二指扶杯,正是唐代"把杯"古法。酒过三巡,他突然以筷击盏而歌,盏中残酒随节拍飞溅,在灯下形成金珠银线。这番狂态,完美诠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气度。

《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时,他不用酒杯,直接捧起酒坛豪饮,酒水顺胡须流淌,在阳光下如金蛇狂舞。这番"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气概,将"醉里挑灯看剑"的侠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07.莳花:莳花弄草,四时清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陶渊明的菊、林逋的梅,到周敦颐的莲,花草已成为文人精神世界的象征符号。

《如懿传》中海兰莳弄绿梅的场景美不胜收。她先用竹剪斜削梅枝,再以火燎切口,插入钧窑月白釉瓶。特写镜头中,她调整花枝时手指的微妙力度,使梅枝呈现"疏影横斜"之态。这番技艺,暗合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87版《红楼梦》黛玉葬花是文人心中经典场面。她先以锦帕包花,再以花锄挖"冢",最后将花瓣轻撒其中,整个过程如仪式般庄重。当她吟诵"花谢花飞飞满天"时,眼角的泪光与落花一同飘零,将"明媚鲜妍能几时"的感伤推向极致。


08.读书:青灯黄卷,晤对古人

窗外竹影婆娑,偶有夜露滴落,更漏声声里,他时而掩卷长思,时而提笔批注,在这"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寒夜,独享着"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的静谧时光。烛花爆响惊回神思,却见东方既白,竟已读到"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的时节。

《鹤唳华亭》中太子萧定权抄经的场景震撼人心。特写他执紫毫笔的姿势:指实掌虚,腕悬肘平。每写一字,必先默诵文意;每写一行,必以镇纸抚平。当他抄到"孝"字时突然顿笔,墨染宣纸,这一细节生动诠释了黄庭坚"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的警示。

《长安十二时辰》中元载夜读的情节设计尤为精妙。他读书时必先焚香净手,用象牙裁刀启封书卷。特写他读《孙子兵法》时,突然以朱笔在"知己知彼"旁画双圈,又在"兵无常势"下划红线。这番批注,预示了他后续的政治谋略,印证了陆游"读书有味身忘老"的深意。

09.候月:待月西厢,银汉无声

清辉漫过飞檐翘角,将青瓦染成银色,廊下的风灯与月光交融,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影子,恍惚间竟有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时空交错之感。

《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月下独白的场景已成永恒经典。她身着纱衣在太液池畔起舞,月光透过纱衣映出曼妙身姿。特写她仰望明月时,瞳孔中映出的月轮由盈转缺,暗喻"人有悲欢离合"的宿命。这番意境,化用了张若虚"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永恒之问。

《刺客聂隐娘》中月下对决的场景堪称视觉诗篇。聂隐娘立于屋脊,月光在她苗刀上流动如水;道姑站在树下,阴影将她的面容分割成阴阳两半。当刀光闪过,惊起的夜鸦划过月轮,这一画面将"明月照积雪"的冷冽美感推向极致。

10.寻幽:寻幽探胜,烟霞痼疾

古人寻幽,多在山水之间,以脚步丈量天地,以诗文记录心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隐逸之趣;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是独钓寒江的孤寂;徐霞客"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是以毕生践行壮游之志。

古人寻幽,求的是"天人合一",在自然中修身养性,或寄托政治失意,或寻求精神超脱。

《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在竹海悟道的场景美得惊心。他缓步穿行竹径,袍角拂过露珠而不惊。突然驻足,以剑鞘轻触竹节,聆听空腔回响。

《天龙八部》中虚竹在灵鹫宫赏雪的片段更见禅意。他赤足踏雪,每一步都等雪陷至踝才迈下一步。当他在雪地上画出棋盘时,飘落的雪花自动在交叉点停留,这番"千山鸟飞绝"的玄妙,已达"天人合一"之境。

今人探胜,则多了几分便捷与喧嚣。高铁飞机缩短了行程,手机导航替代了问路,社交媒体上的打卡攻略让秘境不再神秘。我们带着相机而非笔墨,追求的是镜头里的构图而非心中的意境。

网红景点的人潮涌动,让"幽"字难觅;快捷酒店的标准化服务,也难有"野店霜寒"的诗意。但现代人亦有新趣,有人带着古籍重走苏轼的贬谪之路,有人在荒野中用天文望远镜观星,还有人用VR技术"卧游"千里之外的雪山湖泊。

本质而言,古人寻幽是"向内求静",今人探胜则更偏向"向外探索"。但无论古今,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始终未变。只是古人独坐幽篁时,长啸的是"明月来相照";而我们拍完星空照片后,或许会发条朋友圈:"今晚的月亮,真圆啊。"

十雅如十指连心,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一窥风雅。

从盛明兰调香的手指到梅长苏点茶的手势,从太平公主望月的眼神到李慕白听竹的专注,这些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它们承载着中国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生活美学。

张潮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当我们通过这些影视细节触摸古人的"深情"时,传统文化的基因便在这声色光影中悄然复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或许,真正的雅,不在形式,而在那颗永远向往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