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茶道探索:五种特色饮茶方式解读

发表时间: 2016-08-11 16:45

茶道探索:五种特色饮茶方式解读

(本文由茗边头条报道 作者:彭克荣)

茶,与人类社会文明共生,

茶,与人类生存文明共存。

纵观中国茶史,其饮茶方式大致是,吃茶,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并散落在人类发展历史的角角落落。

一 吃茶

吃茶始于神农,先民们在劳动之余直接採鲜叶送入口中,或捣烂敷于皮外,用于治疗一些疾病,至今散居于原始森林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吃茶”这一语言习惯贯穿于今,“吃茶去”更富于精神文化层面。

二⁧ 煮茶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三 煎茶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四 点茶

点茶,萌发于唐,深发于五代,盛发于宋,点茶之盛,盛于“文会图”,盛于《大观茶论》,七汤法点茶,始点茶之盛。

一汤,调至融胶,

二汤,珠矶磊落,

三汤,粟文蟹眼,

四汤,轻云渐生,

五汤,浚霭凝‏雪,

六汤,乳点勃然,

七汤,溢盏而起。

至南宋,还流行一种玩茶游戏,这种玩茶过程,也称“分茶”。

在煮茶,煎茶,点茶过程中以及分茶时,在汤花上出现茶变之变的”现象”戏称茶百戏。

五 泡茶

明代废团后,一种新的简便饮茶方式“泡茶”悄然而至,其“泡茶”方法丰富多彩,壶泡法,杯泡法,碗泡法,分类还有干泡法,湿泡法,其中壶泡法还分潮汕法,台湾法,杯泡法还有半投法,全投法,按注水水温还可分沸泡,温泡,冷泡。

可不要忘了,还有长江三角洲的阳羡法呢,“紫砂壶泡阳羡茶”,这可是顶尖的泡茶技艺噢,在当地,老人们都能把茶泡出美味来,功夫深着呢。

后望,时代的审美情怀,一种新穎的饮茶方式正在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茶叶调饮”,茶叶调饮更注重于在细节中展示茶之美,《茶叶调饮》正在视觉上,嗅觉上,味觉上巅复人们对一杯茶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