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2-10 15:30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双城记》的开篇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被反复提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时代发展的太快,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昨天刚了解的新概念,到了明天或许就被更新的名词代替。
不积极迎头前进、持续充实自我,很容易被时间的洪流冲刷到岸边,与他人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经常有茶友抱怨,如今市场上茶叶造假的技术越来越厉害。
哪怕自己喝了许多年茶,有时也难以立刻辨认出来。
不过好在,真正的好茶总有无法被复制的独特之处,香气滋味的多元层次,劣质茶无论如何都模仿不来。
造假技术再怎么更新迭代,终究无法触及优质茶的精髓所在。
过度关心容易自乱阵脚,不如专注当下,享受好茶带来的每一次体验。
最近有茶友提起一个问题:“泡茶出汤后,要不要打开盖子晾一晾?”
网上流传着不少言论,认为茶叶如果不及时掀盖容易被闷坏,可自己泡茶时,从来没感受到有任何异样。
难道茶圈里又出现了什么新研究?其中蕴藏着的种种奥秘,今天就来为大家细细解答。
《2》
茶叶容易被烫坏,出汤后必须揭盖?
揭盖晾茶的做法,最初可以溯源到清香型铁观音盛行的年代。
这一类铁观音的杀青程度轻,发酵程度也相对较浅,冲泡出的茶汤充满鲜活气息。
为了尽可能地将鲜味保持得更久一些,在实践中大众摸索出揭盖晾茶的方法,让叶片的温度降一降。
此外如今常喝的各种绿茶,也广泛存在这一做法,但换做其他茶类,就不需要通过揭盖晾茶保持风味特性了。
例如武夷岩茶,唯有火功到位,更能呈现出“岩骨花香、香清甘活”的多重享受。
和焙火时经历的高温炭火相比,盖碗余温带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又有人搬出观点称,像是金骏眉、白毫银针这类珍贵的芽头茶,出汤后揭盖能防止茶叶被闷坏。
能说出这话,想必是忽略了嫩芽表面覆盖的细密茶毫。
茶毫在生长时提供保温作用,且只有在沸水冲泡下才能使其完全脱落,释放出内部的营养物质。
因此,这两类茶的清鲜与润泽感,都离不开沸水的激发作用,高温更能印证品质的优越性。
从大方面来说,白茶和红茶的制茶工艺都离不开烘干。
尤其是桐木红茶中的正山烟小种,还有着烟熏的传统步骤,连续几天,茶叶都在温度极高的空间里熏蒸着。
如果这类茶叶真如想象中那样娇弱,还没轮到沸水冲泡,在加工过程中能否安然留存,还是个大问题。
《3》
揭盖后香气飘散,灰尘杂质易进入。
茶叶中的芳香分子与滋味物质,与沸水相遇的瞬间便一触即发,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
为了确保茶汤的浓度适中,不仅要精细控制投茶量,用盖碗泡茶更追求快出水。
尽可能减少茶与水的接触时间,既能保证茶汤的滋味丰富,又不至于口感浓烈。
茶味表现得到控制,香气又该如何持续留存呢?
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需要通过闻盖香、看叶底以鉴定品质,在出汤后及 时合盖,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芳香分子随着上腾的热气不断飘散到空气中,而茶叶的内含物质总量总归是有限的。
如果前期持续消耗,后续冲泡能呈现出的香气,就会明显下滑。
这样一来,香气落水的表现受到影响,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且持续时间短暂。
出汤后特意打开盖子,让热气散失,正是一些茶友在泡茶过程中发现香气越来越淡的原因。
从另一角度来看,在阳台、庭院等较开阔的环境里泡茶,更隐藏着不少变故。
茶壶或盖碗出汤后一直保持着敞开的状态,空气中漂浮的灰尘与杂质就有机会落入茶叶里。
茶叶受到污染,在浑然不觉间将这些物质喝进肚子里,更有可能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如果需要临时离开茶桌一段时间,实在不放心,可以将盖子稍微移开一道缝隙以透气,没必要特意揭盖晾茶。
《4》
比起是否揭盖,其他泡茶细节更值得注意。
在湿泡台风靡一时的那段时间里,茶桌上常常配备着一样辅助小物件,称为盖置。
顾名思义,主要功能就是专门用来承接各种茶具的盖子,以防造成污染或磨损。
但从现实考虑,对大部分茶类来说,揭盖晾茶的做法完全没必要。
找一只口径大小相近的茶杯,也能临时充当代替盖置的角色。
因此,实用性不高、占用茶桌空间的盖置,如今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
更何况,现在干泡台更受欢迎,茶桌更加简洁、清爽,泡茶时不再担心大茶盘的潮湿台面会对盖子造成污染。
即便是需要观察叶底,也可以直接将盖子倒置于桌面上,附着的少量水蒸气并不至于将茶席打湿。
有些支持揭盖晾茶的茶友,提到了“闷泡”的概念,认为盖碗内的高温也会促使物质过量析出。
实际上,闷泡产生的前提,必须是茶与水的实际接触。
茶水完全沥干后,盖碗内除了茶叶,不存在其他承载茶味物质的媒介,后续泡出浓茶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以盖碗泡茶,能将干茶均匀打湿、做到快出水,并将茶汤完全沥干,是还原茶叶本味的关键所在。
换做茶壶泡茶,由于无法真正做到茶水分离,则需要减少投茶量控制口感。
此时再揭盖晾茶,只能加速香气的飘散速度,对茶汤浓度不存在任何改善作用。
《5》
除了绿茶以及清香型铁观音,揭盖晾茶,并不属于泡茶的必经步骤。
茶叶本身蕴含着充足的营养物质,再加上工艺的精细处理,在高温面前丝毫不畏惧挑战。
更何况,泡茶时保持着连贯的节奏,每一冲的间隔不过几分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茶叶更不存在被闷坏的可能性。
喝茶不只是品尝口感,香气体验也不可缺少,出汤后及时合盖,才是最佳战略!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