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茶叶标准化工作的今天与明天:我国茶叶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 2025-05-08 16:13

茶叶标准化工作的今天与明天:我国茶叶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随着全球贸易竞争日益加剧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已成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本期系统梳理茶叶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重点聚焦当前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核心领域——标准样品,深入分析了标准样品工作现状与挑战。同时,预测了新时代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新趋势,展望了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支持。

>>>

01 建立与完善茶叶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茶叶标准从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各类茶叶标准。

40多年来,经各部门持续发力,目前我国茶产业已逐步建立形成了完整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我国茶叶标准体系包含茶叶国际标准36项国家标准130多项行业标准200多项地方标准1200多项,其中由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339)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79项

// 茶叶产品标准

茶叶产品标准是为规范茶叶品质而制定的标准,涵盖品种、规格、质量、等级、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及工艺要求等方面。

1950年,对外贸易部在全国第一次商品检验会议上,制订了《全国统一输出茶叶检验暂行标准》。1981年,对外贸易部修订发布了《茶叶品质规格》(WMB 48—81)标准,为我国出口茶叶标准奠定了基础。

1983年,商业部发布《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初制炒青绿茶》(GH 016—1984)标准,并于1984年实施。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炒青绿茶鲜叶》(ZBB 35001—1988)、《炒青绿茶技术条件》(ZBB 35002—1988)发布实施。同年,《花茶级型坯》(GB/T 9172—1988)发布,成为我国首个茶叶产品国家标准

1987—1993年,商业部先后制订发布了茯砖、黑砖、花砖、康砖、金尖、紧茶、沱茶、米砖茶、青砖茶等紧压茶国家标准。

1993年,《绿茶》(GB/T 14456—93)国家标准发布,并于1994年实施,该标准经2008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后成为绿茶GB/T 14456系列国家标准。

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 22111—2008) 与GB/T 13738红茶系列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2009年,《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4—2009)和《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15—2009)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方面,2002年《原产地域产品龙井茶》(GB 18650—2002)、《蒙山茶》(GB 18665—2002)等国家标准先后发布实施。

目前,现行有效的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有18项,主要为一些有地理标志保护区域的地方名茶。2002—2018年间,乌龙茶系列、黄茶、黑茶、茶叶深加工产品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继发布实施,至此我国主要茶叶产品基本制订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 茶叶质量安全标准

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最早的《绿茶、红茶卫生标准》(GBn 144—1981)于1982年6月1日正式实施,随后被《茶叶卫生标准》(GB 9679—1988)取代。

2005年1月,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颁布并实施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05)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对茶叶中农残和污染物设定了最大限量。

2009年,《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实施,将原有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内容进行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了茶叶质量安全管理。

2015年10月,新《食品安全法》正式执行,对食品安全标准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

2021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此次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标准堪称史上最严、覆盖范围最广。

2023年5月1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1—2022)又新增了4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农残限量标准达到110项

2023年9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GB 31608—2023),该标准于2024年9月6日正式实施,是我国茶叶领域首个强制执行的产品标准

// 试验方法和规范、规程标准

我国茶叶试验方法和规范、规程等标准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与完善。

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是针对通过观察和判断,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检验而制定的统一化、规范化的技术文件,如《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规范、规程标准是依据产品标准和有关技术要求,规定产品实现过程中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所使用的加工、制造、装配方法,使生产过程固定、稳定,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技术文件,如《茶叶生产技术规范》(GB/Z 26576—2011)。

// 物流标准

我国茶叶物流标准初步形成,内容涵盖茶叶包装、标签、仓储等方面。现行标准主要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茶叶贮存》(GB/T 30375—2013)、《茶叶包装通则》(GH/T 1070—2011)等。

//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现行的茶叶领域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主要有《茶产业项目运营管理规范》(GB/Z 35045—2018)、《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Z 21722—2008)、《茶叶标准体系表》(GH/T 1119—2015)等。

// 茶叶国际标准

近年来,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化领域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目前茶叶国际标准共有36项,其中4项由我国专家牵头研制,即《茶多酚提取物》(ISO 5642:2024)、《茶叶分类》(ISO 20715:2023)、《绿茶术语》(ISO 18449:2021)、《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ISO 20716:2022)。为支持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进行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翻译

>>>

02 建立与实施茶叶实物样(参考样)

从标准载体看,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茶叶标准体系,最初是以实物样为基准,按茶叶收购、加工、贸易等不同环节,业务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毛茶标准样、加工标准样和贸易标准样三大类(实为茶叶实物参考样)。

// 毛茶标准样

毛茶标准样是对样评茶、评定毛茶等级及价格的实物依据,即作为收购毛茶的质量标准。

1953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毛茶分级标准样,将内外销红毛茶、绿毛茶分为5个级别乌龙茶毛茶、老青茶分为3个级别黑毛茶分为4个级别

在收购评茶计价上,从1954年起,实行以外形定等,内质升降,多升少降,升降幅度最多不超过两个等,实行一等一价的评茶计价办法。各产茶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分等,但最多不超过21个等。

1979年,将全国各产茶区绿茶与红茶设6级12等(晒青毛茶5级10等),逢双等设1个实物标准样,为各级最低界限。

1983年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制订了《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初制炒青绿茶》(GH 016—1984),以实物样为主要依据,规定了7套炒青绿茶的品质规格及基本要求、感官特征、理化指标,自此毛茶标准样正式步入了标准化发展轨道。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商业部管理的国家标准样共40套,包括绿毛茶23套、红毛茶9套、黑毛茶类5套、乌龙茶毛茶2套、黄茶1套。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茶叶市场放开,国家茶叶主管部门不再统一下达毛茶标准样的制订及换配计划,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需要下达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文字)制修订任务计划。

// 加工标准样

加工标准样是在毛茶加工过程中,根据外销、内销和边销成品茶的标准样进行对照加工的实体参考,它也是成品茶交接验收的关键依据。

自1953年起,我国着手制定各种茶叶的加工标准样。内销和边销茶的加工标准样由国内贸易主管部门的茶叶机构负责审定与管理;外销茶的加工标准样则根据国际贸易需求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来制定,由外贸主管部门负责审定与管理。这些加工标准样包括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

// 贸易标准样

贸易标准样是国际茶叶贸易中成交计价和货物交接的实物依据。我国贸易标准样茶的建立始于1954年,从大宗出口绿茶着手建立,实行等级标准茶号,然后相继建立了外销工夫红茶、小种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其他茶类的等级标准样茶,至1962年已初步达到了贸易标准样规格化、标准化要求。其中绿茶有眉茶、珠茶、龙井茶等;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等。各茶类、各花色按品质不同分若干级,各级都编有固定号码,即贸易标准茶号或样号,如祁红三级80304,贸易中可直接凭茶号买卖,同时贸易标准样与加工标准样相适应,有利于产销结合和供应链建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规范申报目录》(2019年版),进出口茶叶(海关编码〔HS编码〕0902)主要分为绿茶(未发酵茶)、红茶(发酵茶)和半发酵茶三大类,分别执行相应标准。

在实际贸易中,进出口茶按照最相近的原则归属到未发酵类、发酵类或半发酵类商品中。如白茶由于发酵程度较轻,一般归属在绿茶(未发酵茶)类,HS编码为0902.1090或0902.2090;黑茶中的六堡茶归属到0902.3090或0902.4090中;抹茶由于原料是绿茶,归属到0902.1090或0902.2090中。

>>>

03 建立与发展茶叶标准样品

茶叶标准样品是按照标准化工作程序和要求研制的实物标准(国家标准样品代码是GSB),是茶叶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茶叶文字标准有效实施、提升产品质量、促进茶叶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其与文字标准共同构成完整的茶叶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全国标准样品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特别是201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标准样品的法律地位,茶叶领域标准样品研制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得到了较快发展。

从茶产业自身发展来看,现阶段茶叶品质的评定、质量等次的确定,以及茶叶产地的鉴定主要依赖感官审评技术,而感官审评主要是以生产、检验人员的经验,依据其标准对品质的文字描述进行,缺乏实物标准的客观对比,主观性比较大。因此,大力推进茶叶标准样品研制工作十分重要,是客观评定茶叶色、香、味、形和等级,甚至是产地的科学依据。

// 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发展现状

根据《标准样品工作导则第二部分:常用术语及定义》(GB/T 15000.2—2019):标准样品(RM)具有一种或多种特征足够均匀的材料,已被确定其符合测量过程的预期用途。

标准样品可分为无证标准样品有证标准样品,其中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的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属于有证标准样品,包括感官分级标准样品茶叶中活性化合物标准样品两大类。

1. 感官分级标准样品

茶叶感官标准样品旨在满足茶叶质量评定需求,通过评茶师的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根据《茶叶感官评审方法》(GB/T 23776)对茶叶的五要素——滋味、香气、色泽、外形、叶底进行加权评分。依据可追溯的文字标准,制作出符合相应等级的实物样品。

目前,已发布19项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多数已过有效期。现行有效的包括《机制茯茶感官标准样品》(GSB 16-4161—2023)、《沱茶感官标准样品》(GSB16-4162—2023)、《六堡茶(散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16-4163—2023)、《武夷岩茶标准样品》(GSB 16-1524-F07—2023)、《龙井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 16-4168—2024)、《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 16-4275—2024)等。正在研制的有《茉莉花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白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黄山毛峰茶(特级二等)感官标准样品》《太平猴魁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祁门红茶(特级)感官标准样品》《霍山黄芽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六安瓜片茶(特一级)感官标准样品》《坦洋工夫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复制)》等。

2. 茶叶中活性化合物国家标准样品

目前茶叶中活性化合物国家标准样品有《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标准样品》(GSB 11-2545—2010)、《茶叶中稀土元素钪、钇、镧分析标准样品》(GSB 11-3918—2021),以及正在研制的《红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绿茶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样品》《茶叶中铅分析标准样品》等。

// 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技术

根据《标准样品工作导则》(GB/T 15000)系列国家标准要求,茶叶感官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程序一般包括:方案制定、原材料选取、大小样制备、均匀性及稳定性检验、定值测量、特性值确定和不确定度评估、研制报告撰写等。应具有溯源依据,符合产品标准(文字)的感官品质要求。

1. 原料要求

备选原料要符合文字标准中的品质要求,供样企业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并且对于提供的同批次、同规格样品,应有充足的可供取样的库存量。

2. 制备技术

制备技术需满足同类产品的生产要求,按经专家技术审定确定的制作方案进行。

3. 定值与不确定度评价

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茶叶感官审评专家执行,每位专家独立审评。依据可追溯的文字标准和《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进行感官评价,以分数确定标准样品的特性值及其不确定度。

// 重点领域研制工作进展

1. 专业机构成立

为有序推动茶叶国家标准样品的建设,确保茶叶在生产、加工、销售、品鉴,以及检验检测、科学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科学指导,规范性地研发和应用茶叶国家标准样品,2021年11月,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编号为SAC/TC118/WG16的第一届茶叶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标样委[2021]56号)。该工作组主要负责开展茶叶感官品质分级标准样品的研制及相关的科研工作。全国茶叶标准样品工作组的成立是中国茶叶实物标准快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重点领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一届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茶叶标准样品专业工作组自成立以来,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了工作规划和茶叶标准样品体系表。工作组致力于研究并构建了茶叶标准样品体系,有效促进了茶叶关键领域标准样品研制工作的进展。

(1)名优绿茶领域

绿茶在中国茶叶中占据主要地位,龙井茶是其代表性品类。2024年4月15日,《龙井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 16-4168—2024)在杭州正式发布。作为浙江省首个且唯一有效的茶叶国家标准样品,其构建了“文字标准+实物标准”双轨管控体系,终结了龙井茶无国标样品的历史;显著提升了产品定级精度与质量判定可操作性,提高了龙井茶产品的质量管控;推动了龙井茶标准化产销、品牌高端化发展,为浙江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普洱茶领域

云南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大省,普洱茶是云南重要的特色农业资源,同时也是广大茶农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沱茶是普洱茶的一种,云南大理州是沱茶的主产地,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沱茶感官标准样品》(GSB 16-4162—2023)。

2024年3月25日,沱茶国家标准样品发布会在云南大理召开。沱茶国家标准样品是中国普洱茶第一个国家实物标准,其制定与实施,不仅统一和规范了沱茶工艺和形态,也有利于规范沱茶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流通,为企业提供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保证消费者得到安全、放心的产品,对推动沱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普洱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为保护和规范普洱茶品质特色,促进普洱茶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2018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下达了“晒青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S2018027)”研制计划项目。

2024年12月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16-4275—2024)。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标准样品按照《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 22111—2008)标准规定的晒青茶感官品质要求,分为特级、二级、四级、六级、八级、十级6个级别。样品科学、实用、代表性强,显著提升了生产者对普洱茶原料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产品定级、质量判定的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普洱茶生产、控制产品质量和规范普洱茶感官品质评价等作用,对进一步指导生产和规范流通,提升消费者对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认知,推动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六堡茶领域

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六堡镇而得名。2020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将“六堡茶国家标准样品”项目列入研制计划。

六堡茶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为准确判定六堡茶品质提供了比对实物,是六堡茶产品生产和感官品质检验的实物依据,有效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茶叶等级的审评与鉴定更加准确、客观、公正。有利于检测技术人员对六堡茶产品准确赋值(等级),有效监控六堡茶产品的质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保证《黑茶 第4部分:六堡茶》(GB/T 32719.4—2016)准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六堡茶(散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GSB 16-4163—2023

)。

(4)茯茶领域

茯茶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茯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湖南、陕西、浙江等多个省及自治区均有规模化生产。

2019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下达了“机制茯茶实物标准样品”(国标委发[2019]34号)研制计划。2023年12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机制茯茶感官标准样品》(GSB 16-4161—2023)。

// 茶叶感官国家标准样品未来展望

从技术层面来看,茶叶感官标准样品研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标准样品稳定性检验周期与茶叶保质期、有效期的匹配上不协调。

茶叶稳定性周期与保质期紧密相关,通常认为品质稳定期即为标准样品的有效期。但感官标准样品的长期稳定性检验耗时较长,与某些茶类品质稳定周期短的矛盾突出,以致标准样品研制程序尚未完成,有效期可能已过,进而影响应用效果。亟需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进行指导,加快茶叶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进程。

目前我国茶叶文字标准体系已比较完善,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其中,茶叶技术标准尤为健全,涵盖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质量安全标准、工艺标准、检验和试验方法标准、包装物流标准等。产品标准是标准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但大多数标准对品质的要求是通过文字描述进行的,缺乏实物对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因此,研制与文字标准对应的感官标准样品极为关键,具有广阔前景。国家标准样品的研制不仅为茶叶品质评定、质量监督、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市场流通、茶文化普及提供了权威支持,也激发了各地研制实物参考样的积极性,对推动茶叶标准样品发展、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5年第4期,P23-29,《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现状与趋势展望》,作者: 尹祎*。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