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信阳毛尖经典茶诗赏析:领略千年风骨与诗意人生

发表时间: 2025-08-24 09:53

淮南茶信阳第一”——北宋苏轼此语一出,便为这片大别山北麓的灵叶定了调。自唐代陆羽《茶经》将光州茶列为淮南佳品,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光芒闪耀,信阳毛尖早已超越了饮馔之趣,成为流淌在文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十首诗卷,十重境界,让我们循着茶烟,品读这枚“绿茶之王”的灵魂史诗。


一、周继文《重游龙泉寺》:禅茶一味的明代印记

原文

宝地重临好避华,霏霏零雨暗烟霞。

余寒雏雉鸣深林,新水游鱼趁落花。

踪迹漫劳鱼义问,留连须费远公茶。

年来予念如灰灰,不信禅林不是家。

译文

再临宝地避世俗,细雨霏霏遮烟霞。

余寒未退雏鸟深林鸣,春水初生游鱼戏落花。

行踪何必劳神问,留恋皆因远公茶。

年来心念已如死灰,唯信禅林是归宿。

见解:

明代诗人周继文在龙泉寺的雨雾中,找到了茶与禅的终极共鸣。“远公茶” 典指东晋高僧慧远(净土宗始祖),诗人将信阳毛尖视为接引开悟的媒介。霏霏雨雾既是自然景象,也是茶烟与禅心的交融——信阳毛尖的“香高”特质在此化为具象的宗教体验,证明早在明代,信阳茶就已成修行者澄怀观道的灵物。


二、王星璧《龙潭冻瀑》:雪水煎茶的士人风骨

原文:

煮雪携茶具,冲风却酒帘。

尚应供自足,更合谢朱炎。

译文:

携茶具煮龙潭雪,迎寒风拒酒幌招。

清贫足以自供养,更谢红尘喧嚣扰。

见解:

这位信阳籍明代文人以行动诠释茶道精神。在龙潭冻瀑前“煮雪烹茶”,暗合唐代陆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择水理念,彰显士大夫拒斥浮华的傲骨。“却酒帘”三字尤显决绝——在酒肆林立的世俗社会,一盏信阳毛尖便是守护精神独立的宣言。


三、张培金《三仙缸》:碧水丹崖的茶灵渊薮

原文:

两山之间夹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

连山三巧圆而坚,口大如瓮深百尺。

桃花红映仙缸春,第一烹茶味更醇。

可惜品题无陆羽,年年只好待游人。

译文:

两山夹峙平石出,石隙流泉碧如玉。

三口仙缸圆且坚,瓮口百尺深难测。

桃花红映仙缸春,此水烹茶味尤醇。

可惜茶圣未品题,空待游人来赏析。

见解:

清代举人张培金在浉河仙石畈的“三仙缸”奇观前,发出了历史性的慨叹。“可惜品题无陆羽”既是对茶圣未至信阳的遗憾,更是对信阳毛尖被低估价值的呐喊。诗中 “水色碧”与 “味更醇” 的因果关联,揭示了核心产区的自然密码:浉河上游的火山岩裂隙水,正是成就毛尖“汤色绿”与“味浓”的地理基石。


四、张钺《雷沼喷云》:云雨润茶的天地共谋

原文:

鸿钧通窍处,雷沼在山巅。

薄霭初浮水,浓云已布天。

篆丝重叠吐,簇练立空悬。

敢作崇朝雨,满山溉茶园。

译文:

天地造化通灵处,雷沼位于山巅。

薄雾初浮水面,浓云已遮天。

云丝如篆重叠吐,白练簇拥悬空。

甘愿化作晨雨,遍溉山中茶园。

见解:

信阳知州张钺以磅礴笔力揭示毛尖的天地滋养。“雷沼” 是信阳八景之一,诗人将其喻为天地呼吸的窍穴(鸿钧通窍)。最震撼在末句——“敢作崇朝雨”以拟人手法,让云霭主动化为茶园甘霖。这种“天地为茶服务”的浪漫想象,实则暗合科学:信阳年均降雨量1130毫米,相对湿度76%,正是毛尖“多白毫”与“香高”的气候成因。


五、佚名《四望山茶偈》:高山野韵的茶魄宣言

原文:

四望千佛育仙茶,龙潭滋润萌翠芽。

焙揉毛尖煮浉水,信阳品茗不归家。

译文:

四望山千佛寺孕育仙茶,龙潭水滋润翡翠芽。

焙揉制成毛尖煮浉河水,信阳品茶乐不思归。

见解:

此诗浓缩了信阳毛尖的核心地理基因。“四望山”(海拔906米)与 “龙潭”(黑龙潭、白龙潭)并置,揭示高山云雾与峡谷泉水的双重滋养。“不归家”的夸张,呼应了唐代卢仝“七碗吃不得也”的茶癫状态,证明信阳毛尖的品饮体验早已超越感官享受,成为令人迷失的精神桃源。


六、王菊梅《醉茶乡》:古今交响的茶史浓缩

原文:

碧波南湾六十峰,青岚绿雾茶香浓。

山歌清悠采茸女,斗取意韵雅仕情。

神农封题毛尖新,东坡壶盛信阳红。

良马千匹换茶道,申城品茗鉴神功。

译文:

南湾湖碧波映六十峰,青雾绿岚茶香浓。

采茶女山歌清悠,雅士斗茶韵无穷。

神农重封毛尖新,东坡壶中盛红茶。

千匹良马换茶经,申城品茶鉴神工。

见解: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这首作品,实为信阳茶史的恢宏史诗。“神农封题”追溯茶为药用的起源,“东坡壶盛”呼应苏轼“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史实。“良马千匹”化用唐代匈奴以千马换《茶经》的传说,而 “信阳红”巧妙点出当代创新红茶品类。全诗跨越三千年,将信阳毛尖置于华夏茶文明的主轴之上。


七、王澄《戊寅品茗信阳毛尖》:墨茶双醉的雅士宣言

原文:

高朋入座清风至,几缕夕阳簸影斜。

竹馆初煎云涧水,清斋细品雀舌茶

茶能醉我何须酒,墨亦香人足胜华。

丝管声声吟画壁,轻烟袅袅戏诗家。

译文:

高朋满座清风徐来,几缕夕阳影斜。

竹馆初煎山泉水,清斋细品雀舌茶。

茶能醉人何需酒,墨亦香艳胜繁华。

丝竹声在画壁回响,茶烟袅袅戏诗人。

见解:

当代诗人王澄重塑了茶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雀舌茶”乃信阳毛尖极品,仅采“一芽初展”状如雀舌的嫩芽,一名采茶工半天仅得鲜叶百克。“茶能醉我何须酒” 是对“茶不如酒”传统观念的颠覆,而 “墨亦香人”更将茶事提升至与书画等同的艺术高度。在丝竹与茶烟间,信阳毛尖成了打通五感六觉的综合性灵体验。


八、雷云霆《咏春》:陆羽再问的时代自信

原文:

何来绿树一丛丛,栽遍青山碧岭中。

夜月笼烟浮瑞气,晴空映日起香风。

佳人拾翠春相问,良侣踏青心尽同。

借问陆君知得否,评茶应赞豫毛峰

译文:

何处绿树丛丛生?栽遍青山碧岭中。

夜月笼烟浮瑞气,晴空映日照香风。

佳人采茶春讯问,知音踏青心意同。

试问陆羽可知晓?评茶当赞信阳毛尖。

见解:

此诗发出对茶圣陆羽的跨越时空之问。诗人以“豫毛峰”代称信阳毛尖(河南简称豫),在“夜月笼烟”与“晴空映日”间展现茶园四时之美。尾联的“借问陆君”充满文化自信——既然陆羽《茶经》称“淮南以光州上”(光州即今信阳),若茶圣重生,必为当代信阳毛尖的升华而惊叹。


九、耿洪恩《小桃红·茶中情》:采茶歌声的情感密码

原文:

云中曲曲采茶歌,岭下声声和。

袅袅余音说难破,漾心波。

梦魂同付鹏程约,玉壶一把。

新芽盈握,情味自斟酌。

译文:

云雾中曲曲采茶歌,山岭下声声应和。

袅袅余音诉不尽,荡漾心波。

梦魂同赴前程约,玉壶在手。

新芽满握,情味自家斟酌。

见解:

这首现代散曲捕捉了信阳茶乡的灵魂之声。“采茶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歌词多反映爱情与生活,旋律高亢婉转。诗人敏锐发现:采茶女的歌声与制茶的 “玉壶”、品饮的“情味”构成完整的情感链条。茶叶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承载山民情感的媒介——每一片“新芽”里,都封印着大别山的云雾与歌谣。


十、周祖宏《炒茶吟》:非遗传承的掌心灼痕

原文:(据非遗传承人口述创作)

生锅熟锅百十翻,揉捻甩条汗透衫。

金镶玉翠终得见,不负火中涅槃难。

译文:

生锅熟锅百次翻,揉捻甩条汗湿衫。

金镶玉色终显现,不负火中涅槃难。

见解:

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人周祖宏的实践诗学。“生锅熟锅”是毛尖核心工艺:生锅140-160℃杀青,熟锅80-90℃揉捻。“百十翻” 背后是掌心烫出的永恒茧壳——周师傅回忆初学炒茶时“手指反复烫伤结出硬壳,就像戴了指套”。“金镶玉”形容干茶翠叶披银毫的视觉奇观,实则是掌心与烈火博弈后的美学结晶。


附:信阳毛尖茶艺中的诗学密码(基于茶礼仪式重构)

1. 择水:“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水质决定茶味上限

2. 鉴形:“金镶玉翠隐峰苗”——干茶外形需圆光直毫

3. 冲泡:“春露初绽凤凰三点头”——注水手法如祥凰颔首

4. 赏色:“春染杯底绿满瓯”——汤色以嫩绿清透为圣

5. 闻香:“熟栗香破琼瑶境”——香气须兼具熟栗甜与兰花

6. 品味:“醇厚回甘锁喉韵”——滋味须浓醇鲜爽,回味持久

7. 观叶:“一枪一旗展碧云”——叶底需嫩匀鲜活,芽叶成朵

8. 悟道:“七碗清风生腋下”——体感需通仙灵,神清气爽


茶烟散尽处,毛尖风骨长存

从周继文龙泉寺的禅茶一味,到周祖宏炒锅前的烈火涅槃;从张钺笔下雷沼云雨的天赐滋养,到采茶女歌声里的情感密码——信阳毛尖早已不是简单的植物叶片,而是:

地理的奇迹:北纬32°黄金产茶带与大别山石英岩土壤的造化;

历史的活化石:从《茶经》“光州上”到巴拿马金奖的千年荣耀;

人文的结晶:禅者借茶明心,士人以茶立骨,茶农以茶求生;

技艺的巅峰:非遗工艺中“细、圆、光、直、多白毫”的极致追求。

当我们在玻璃盏中观看“金镶玉”的芽叶舒展,品饮的不只是淮南第一的至味,更是穿越2300年岁月的精神甘露。茶烟散尽时,那句古老的评语在舌尖复苏:“茶能醉我何须酒,墨亦香人足胜华”——原来最深的茶道,就在这一盏毛尖的苦涩与回甘间,照见华夏文明的从容与风骨。


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评论留言;喜欢可以分享转发。“点赞+关注”,后期會为你送上更精彩的内容,你的认可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也是小编创作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