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大红袍武夷岩茶的返青秘诀大揭秘!

发表时间: 2024-11-12 21:01

大红袍武夷岩茶的返青秘诀大揭秘!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返青,肯定是武夷岩茶存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返青后的茶很不好喝,就像一颗珍珠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有青涩味、生味、腥味,涩感中夹杂着水汽,黏黏糊糊的,能把人的嘴糊住。

像灰蒙蒙的天,被乌云笼罩,又像人在低气压的状态,喘不过气。

香气减弱,变得不纯正,不干净,如同世外桃源沾染了世俗的尘埃。

返青的茶,还面临着滋味感退化的问题,喝起来汤感不如之前顺滑,生硬且粗糙,耐泡度也随着茶汤变薄而降低。

总之,返青就是岩茶的灾难、克星。

于是,茶友们都警惕着,随时关注着,看看手里的茶有没有返青。

《2》

大多数茶友会存一些心仪的茶,放着慢慢喝。

这些成品岩茶一般会提前包成小泡袋,方便平日带出去冲泡。

对于进入泡袋⁡的成品岩茶,我们要检验其是否返青,得剪开泡袋来试喝‏。

如果这泡茶还在退火期,那完全不必担心返青。

只需要确认其退完火后,差不多隔上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拿出来试喝一下就可以了。

针对一款武夷岩茶,如果我们内心没有把握是否返青,可以先从干茶开始判断。

经过炭火高温炙烤的岩茶,干茶蜷缩得紧,轻轻一捏就会折断,略微一研磨便能成粉末状。

把这样有如干脆面般的岩茶投掷于盖碗中,摇晃的时候能听到清脆的干茶与盖碗壁碰撞的声响。

而已经᠎在返青的岩茶,受潮或是茶叶内部的水分渗出至外部,干茶略微有些软化。

这时候,闻干茶香,就没有焙火出来时的那种炭香、乳香、果木香、坚果香。

而是略带些海鲜的腥味,另加一些“青感”——树叶折断后流出的汁水的味道。

炭焙时产生的结晶体,也就是凝结在干茶表面的白霜,不如之前明显。

再一摇晃干茶在盖碗里的声音,闷闷的,并不清脆,沉闷感很强。

说明这泡岩茶在返青的边缘,甚至已经开始返青。

如果要用来招待客人,建议还是换一泡茶,免得开泡后发现茶叶返青,尴尬得抠出地下室来。

《3》

其实,时间节点也是判断手里的茶是否返青的重要依据。

轻火茶,意味着没有吃火,茶叶含水量高,容易出现青涩感的物质没有得到全面焙熟转化。

这样的茶要特别注意,三两个月后返青的几率非常高。

中足火茶,香气从花香转化成熟果香,说明茶叶做熟焙熟,存放的时间相对长些,半年后可冲泡看看⁡是否返青。

但中足火茶里,有一类茶需要缩短观察时间。

那就是表面熟化,内部‮积青的茶,这类茶火功不低,但是喝起来又生又熟,能感觉到香气、滋味中夹生。

如果表面的炭火退得快,内部的积青很快就会返至表面。

传统炭焙的茶,刚下焙的时候表面接近炭化,内部也基本烤干。

干茶非常酥脆,非常不利于运输,颠簸过程较易产生碎末。

这样焙火出来的茶不容易返青,可放置起码一年以上。

就像方便面里脱水的蔬菜,比新鲜瓜果存放的时间长多了。

当年使用这样的焙法是条件和形势使然,武夷山潮湿,仓储条件有限,把茶焙足焙干了好存放。

像现在这样一返青就复焙,太耗人力、物力和精力了,当时资源匮乏,劳动者们想的都是能一气呵成且一劳永逸的做法。

不过想要一劳永逸,也并非易事,毕竟,祖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放到现在,亦是令人叹服的。

《4》

前面说的都是成品岩茶返青判断,现在来说说茶农手里还处在焙火过程中的茶。

众所周知,现在武夷山焙茶都讲究文火慢炖,要焙上好几轮火才能成型。

这‬焙火不能一轮接一轮焙,要等退火。

其实退火不是最终结果,退完火后,还要等青彻底返出来,才是最佳的下一轮焙火节点。

茶叶内部的青气、水分如果没有完全渗到表面,就焙下一轮火,那青感只会在茶叶内部越锁越紧。

那么,要如何判断这批在“等待区”的茶已经彻底返青了?

之前茶农给出的说法有些一刀切,说是两轮火之间相隔一个月,说明这个时间长度内茶叶可以完成退火。

这个说法没太大毛病,对于现在文火慢炖技术,一个月时间退火足够了。

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有些茶可能边退火边吐青,退火结束,青也吐好了,而有些茶要等退完火才开始吐青。

前者一个月的间隔是可以,后者估计要延长这两道火的间隔时间了。

现在,茶农们也慢慢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的人不着急焙下一道火,等两三个月,或者等四五个月,甚至有人就放着慢慢吐青,等隔年了再来焙。

彻底返青的待焙火茶很好判断,它有个明显的特征——汤底的味道像余甘果那样青涩、麻苦,骨子里透着一股子生味。

绝壁不好喝。

《5》

返青,似乎是岩茶世界里一项无解的题。

就像婆媳矛盾。

毕竟,谁也不敢确保手里的那泡茶一定不会返青。

有时候,攻克难题的办法不光只有巧劲,可能用蛮劲试试也不错。

有效应对返青的办法,就是靠自己不断去试,去喝,去记录。

完整地捕捉到茶叶在不同时期的各种细微变化。

在自己大脑里形成一套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行进轨迹。

熟能生巧,积累得足够多的经验之后,遇到一款岩茶时,你通过品鉴便可推演出它后期的变化,预测出它半年甚至一年后的样貌。

成不了学霸,就做个勤劳的小镇刷题家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
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