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独家解析:蒙顶甘露茶的种植与制作工艺

发表时间: 2025-06-26 23:33

蒙顶甘露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产自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被誉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其历史悠久,品质独特,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蒙顶山茶的代表作。

蒙顶甘露的制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公元前53年),相传由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植下七株茶树,开创人工种茶先河。唐代列为贡茶,延续至清代,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唐代:列为皇室专属贡茶,白居易诗云“茶中故旧是蒙山”。

宋代设“御茶园”,《东斋记事》载“蒙顶茶最佳,其生最晚,在春夏之交”。明清贡茶制度细化,明嘉靖《四川总志》记载“岁贡甘露茶二十斤”。清末贡茶终止,但工艺由僧侣传承,1959年恢复生产。

“甘露”一名源自宋代,既呼应蒙山茶的历史地位(如《蒙山施食仪》中的佛教文化),也形容其茶汤清甜如露,品质超凡。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核心产区蒙顶五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菱角峰、灵泉峰、甘露峰、玉女峰,其中上清峰茶园被视为“正脉”。

蒙顶山海拔约1200米,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酸性棕壤),昼夜温差大,利于茶树积累氨基酸和芳香物质。

以雅安名山区的蒙顶五峰(上清、菱角、灵泉、甘露、玉女峰)为中心,尤其清明前采摘的茶青品质最佳。

明前(清明前)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无病虫害。传统工艺需历经杀青,揉捻,烘培。杀青: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保留鲜绿;揉捻:轻揉成条,避免碎叶;烘焙:分次干燥,提香定形;现代工艺中还会增加“做形”步骤,使茶叶卷曲显毫。

蒙顶甘露的外形紧卷多毫,色泽嫩绿油润,白毫密布。香气清幽持久,带嫩香或栗香,部分有花香。汤色杏绿明亮,清澈无杂。滋味鲜爽甘醇,回甘明显,涩感极低。叶底嫩匀成朵,鲜活柔软。

在冲泡蒙顶甘露时,水温选择80~85℃(避免高温烫伤嫩芽)。茶具选择玻璃杯或白瓷盖碗,便于观赏茶舞。投茶量为3~4克,注水150毫升。先注水1/3,轻摇润茶,再高冲至七分满,浸泡1~2分钟。可续泡2~3次。储存时注意密封避光,冷藏保存(0~5℃),忌异味潮湿。

特级蒙顶甘露全芽头或一芽一叶,毫香显著,产量稀少。一级以一芽二叶为主,滋味均衡,性价比高。明前特级茶可达千元/斤以上,普通级约300~800元/斤。

图片均源自网络

蒙顶甘露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蒙顶山是佛教圣地,茶文化与禅宗结合紧密。蒙顶甘露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膳夫经手录》、宋代《东斋记事》均载其贡茶地位。

蒙顶甘露以“鲜、爽、甘”著称,兼具历史底蕴与自然灵韵,是绿茶中的雅致之选。若想体验传统川茶风味,明前特级甘露尤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