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信阳黑龙潭毛尖:如何品味一杯好茶

发表时间: 2025-04-18 21:09

信阳黑龙潭毛尖:如何品味一杯好茶

信阳黑龙潭毛尖

——龙潭毛尖之魂

作者 胡以元

河南信阳,沿着如诗似画的百里茶廊,向申城西南四十余公里再折向深山六公里,一个传奇所在,便是我的家乡--黑龙潭。

山是大别桐柏交襟,水是淮河支流源头。远远望去,如龙象偃伏。山间云蒸雾罩,尤以春夏为甚。山顶回瞰,南湾湖如镜镶嵌,湖光山色,有如西子。晨起推窗,常见雾满山谷,山头微露,宛如海中孤岛。待到雾气渐散,方显满山碧茶,青翠欲滴。采茶时节,山间便多了许多着红穿彩的女子,头戴遮阳,腰系竹篓,手指在茶树间翻飞,如蝶如燕。

黑龙潭之得名,源于山间三潭。尤以二潭为甚,潭不大,水却极深,传说通着地下河,故而常年不涸。水色黝黑,望之生寒,故名黑龙潭。潭边悬崖峭壁,石阶徒步;潭溪清澈见底,游鱼可人。说来也怪,同是毛尖,用它处水泡,便失了三分韵味;唯有用此水烹茶,方能尽显真韵。

黑龙潭景并非浪得虚名,明代文学家何景明有诗专赞;信阳毛尖亦是渊源流长,陆羽、东坡早有定论。黑龙潭毛尖则更是茶中尤物叶中极品。说龙谭毛尖甲信阳,黑龙潭毛尖甲龙谭一点不过。山中旱茶始于明清,拓于民国,兴于建国,名于改开,盛于当今。六七十年代是浉河乡仅有以茶为生的专业大队,现如今仅百年老旱茶有五百余亩。1985年,以此山为代表手工制作的旱茶龙潭毛尖荣获国家银质奖状,1990年获金奖,蝉联六年殊荣。

黑龙潭小山村,人口不足四百人。.擂鼓台、天心寨两山夹两沟四个自然村民组,海拔均高600米。由于位于秦岭淮河地理分界以南,又是我国最北的产茶区,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加持,无药残肥残,加之土特旱茶品种,传统手工工艺,使其硒含量,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较之其它绿茶更胜一筹,色香味更具魅力。

有趣的是,除了龙潭毛尖共享的地理优势外,在环湖的百里茶廊上,最东的黑龙潭(俗称东茶山)突兀拔立,紧随其后自东向西依秩而起的是白龙潭(西茶山)、何家寨、云雾山、集云山、车云山等有名茶山,错落有致,仿佛上苍早己安排好了座次。

过去制茶,讲究采摘、分级、杀青、揉汁、捻条、烘焙、择杂;土灶、铁锅、竹篾、麻叶、炭火、人手。.现在交通便利,品种增多,采摘提前,产量提高,制茶设备完善,更多的是机械作业,茶农也省了力气,增加了收人。

如今山上,“明前茶”更多的是引进品种,旱茶慢生低产更多的是"雨前茶"。过了谷雨,就只能做粗茶了。采茶须在清晨,向阳山坡,露水未干时最佳。手指轻捻,只取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当日炒制,不可过夜。关健火候全凭技师经验。炒好的茶叶,形如雀舌,色如翡翠,白毫显露,闻之有淡淡的兰栗之香。

较之别处绿茶,黑龙潭毛尖有其独特之处。西湖龙井,形美而味淡;黄山毛峰,香高而韵短;信阳毛尖,味醇而少变。唯黑龙潭毛尖,形、色、香、味俱佳。条索紧匀,鲜嫩光泽;初泡,清澈微黄,香气清幽;再泡,汤色渐浓,香气转醇;三泡四泡,仍有韵味。饮之,初觉弱苦,继而回甘;温润细腻,或兰或栗;喉间生津,余韵悠长…可以说,信阳毛尖无龙潭茶不立,龙潭毛尖没黑龙潭茶无魂。

家乡的毛尖,难说声名远播,却自有品格。它不张扬,不浮夸,只是静静地生长在山间,等待懂它的人来品鉴。正如家乡的人,朴实无华,却自有风骨。泡一杯毛尖,看杯中沉浮;躁苦静甘,茶禅一味,有如人生;喝一杯家乡的茶叶,心神安宁,如归故里。

茶中之魂,不在形,不在名,而在那一份天地灵气,那一缕故乡情怀。茶烟氤氲袅袅,恍见故园水山。愿黑龙潭茶树永青,愿家乡制茶“非遗”永存。

2025.04.11


作者简介:胡以元,网络名:龙九 ,信阳金融系统退休人员。八、九十年代文章曾散见于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