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深度解读蒙顶甘露:茶博会的必修课

发表时间: 2025-07-10 10:19

2025#济南茶博会#山东济南茶博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2025年10月24-27日于泉城济南举办,感兴趣的茶友欢迎前来参观!

历史渊源
蒙顶甘露是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产于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蒙顶甘露以其悠久的历史、及形、色、香、味” 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茶中故旧,人间甘露” 的美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蒙顶山是中国人工种植茶树的发源地,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植茶成仙,历代文人以茶吟诗,形成独特的禅茶文化。其中就有宋代文人陆游曾赞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见其地位之高。

茶文化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蒙顶甘露最早见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四川总志》和《雅安府志》,记载"上清峰产甘露"。而蒙山茶的种植历史更为悠久,西汉末年吴理真在蒙山手植七株茶树,开创了人工植茶的先河,宋代时他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末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蒙山有五峰,环状如指掌曰上清,曰玉女,曰井泉,曰菱角,曰甘露,仙茶植于中心蟠根石上,每岁采仙茶七株为正贡"。蒙顶茶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朝,达千年之久。

云雾滋养的天然茶仓

蒙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东有峨眉山,南有大相岭,西靠夹金山,北临成都盆地,青衣江从山脚下绕过.立足峰顶,“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话,足称名胜”,因此有“蒙山之颠多秀岭,恶草不生生淑茗”的说法。

年均温14.5℃,年降水2000-2200毫米,终年云雾笼罩,昼夜温差大,“雨多、雾多、云多”的“三多”特点,形成独特的漫射光环境,抑制茶树纤维素合成,使茶芽更柔嫩。

春季的鲜嫩

25年蒙顶甘露的采摘时间

抢鲜期(2月中旬):口感相对淡薄,耐泡度较低

核心头采期(惊蛰前后):核心产区芽叶达到采摘标准

规模采摘期(春分前后):量产高峰期,此时95%以上茶园达到采摘标准

上等甘露只取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4万颗芽头制一斤茶。蒙顶甘露又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个品种。

特级:单芽20-30%、一芽一叶初展60-70%

一级:单芽0-5%、一芽一叶初展70-80%、一芽二叶初展10-25%

二级:一芽一叶初展44-55%、一芽二叶初展40-50%

板栗香并非好甘露

据黄龙德在《茶说》中记载的蒙顶甘露制作工艺是:“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复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与现代的三炒、三揉、三烘如出一辙,从而使甘露形成卷曲形。历史上要求甘露具有“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的香味品质,实际上就是要求甘露具有嫩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典型风格。

因此,甘露应以烘为主,切忌高温快炒,否则,易形成板栗香,不但使甘露失去了嫩香风格,而且降低了甘露的鲜爽滋味。

色香味形的四重美学

外形:紧卷多毫,银绿隐翠,形似银龙盘曲。

汤色:杏绿透亮,毫浑如星。

香气:初闻蜜糖甜香,细品兰花香。

滋味:鲜醇甘爽,入口如露,回甘持久,二泡更显醇厚。

叶底:嫩绿匀整,芽叶舒展如初,鲜活柔韧。


冲泡指南

水温:85℃左右(过高伤嫩芽,过低香气难释放)

茶具:玻璃杯(推荐),白瓷盖碗

投茶量:3-5克干茶,茶水比1:50

润茶:不需要润茶

出汤:喝掉三分之一后,建议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