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茗眉大全网

太平猴魁:杯泡与冷泡,两种不同体验的味道之旅

发表时间: 2025-08-16 19:28

立秋虽至,但近期仍然持续高温不退,想必是夏天的尾巴,还不舍离去吧。所以今天的测评,依然是适合春夏品饮的绿茶。

而今天的主角,是号称最长的茶叶——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主产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也就是原来的太平县新明乡猴坑一带,地处黄山北麓的高山云雾带。大概在清光绪年间(1900年前后),茶农王魁成首创"魁尖"制法,又因品质冠绝尖茶且产自猴坑,所以一语双关得太平猴魁之名。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太平猴魁获得金奖,确立其国际地位。



我今天测评的,是六百里的特级太平猴魁。


干茶

我们先来看看干茶。



太平猴魁第一个特点,就是长。严选「两刀夹一枪」的原料,经非遗工艺制成「两叶抱一芽」的剑形:扁平挺直如刀枪,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茶叶长度大概8cm,其页面有明显的网格纹,这也是太平猴魁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太平猴魁传统工艺整形需要用到网夹,所以会有明显的网格纹留于其上。



广义上的猴魁,有更细的等级和分类,比如核心产区太平猴魁产于猴坑,因独特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茶汤更具猴韵;不同等级外形、香气等也有区分;机制、手工也不尽相同。还有猴魁布尖,就是仿太平猴魁外形的机制茶,使用非原产地品种经机械压制定型。其干茶异常扁平、薄如纸片且表面平整光滑。



再看太平猴魁,虽然是又长又直,但并不是直愣愣的顺直,而是有自然舒展的形态;因为需要手工捏制,所以底部并不规整,不会像机制茶那样齐刷刷的(机制茶是批量裁齐底部的,手工茶是一根一根摆齐的)。而且手工太平猴魁虽然也是被压制齐整的,但更厚实也更具立体感,绝不会是一叶蔫耷耷、一拿起来就摇摇晃晃的薄片。



干香非常清晰,鲜爽突出,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嗅几口。

由于太平猴魁太长了,我的水平实在无法用盖碗顺畅的冲泡,所以我测评了杯泡和冷泡。

杯泡

其实透明的直桶敞口玻璃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是最适合冲泡又长又直的太平猴魁的器具。

先用沸水温杯,投入茶叶后,即便只是被热气激活,也有非常清晰的兰花香裹着栗香肆意而出。

我用的是95度矿化水,1:50左右的茶水比例。

由于太平猴魁底部略粗,所以先用少量的水略微浸泡一下底部,再顺着杯壁注满水。



一经冲泡,那股栗香越发突出,顺着杯口汩汩而出。


初尝时因为烫,我只稍稍抿了一小口,便尽尝甘爽,浓香醇厚的汤感浸润整个口腔。随着口中的温热感渐渐散去,从舌尖开始散发出甘甜滋味感,柔柔绵绵,不但久而不散,而且在没有喝下一口之前,这份甘甜竟然能产生出如浪涌般的层次感。

随着品饮继续,甘甜滋味感透显得越来越快速,而且也越来越清晰、悠长、持久。同样的,停止品饮数分钟,甜感仍然会一股股从舌尖渗出,层层递进。



我一共喝了7泡,每泡都是喝到剩三分之一的时候续杯的。不得不说,这款绿茶出奇的耐泡。

直到第6泡的时候,那份醇香浓厚的汤感,那份层层递进的甘甜,都非常清晰悠长,甚至越喝越顺滑,越有滋味。第7泡的时候,汤感才开始有寡淡显出。现在已经是喝完最后一泡半小时后,口中生津依然层层甘甜尽显。



最后看看茶底,宽大,壮硕,「两叶抱一芽」非常明显。而且叶长而几乎不见杆。有些不同品级的猴魁,也确实很长,但是泡开后就会发现,长的是下面的杆,而不是叶。

冷泡



冷泡我用的常温矿化水,茶水比例1:120,冰箱冷泡10小时。



没有明显的香气,入口口感清凉冰爽,虽然是冷泡,但鲜爽甘甜的滋味感非常清晰,在清雅的汤感加持下倍加丝滑,全无任何涩感。

总结

这款太平猴魁,确如介绍所言,兰香栗香突出,汤感浓香醇厚,最具魅力的,就是那一入口的甘甜,加上饮罢层层递进的回甘,余韵悠长持久,绝对是绿茶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