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5-16 20:58
茶(Tea)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是世界上消费人群最多的无酒精饮料。饮茶具有提神醒脑、抗氧化、抗衰老、美容养颜等功效。
茶叶品种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在用专业器具和方法泡茶时,一般的绿茶、黄茶、白茶、红茶和花茶,可以选择1:25这个茶水比例。乌龙茶和黑茶采用1:15茶水比的时候比较多。
中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因此,不同季节喝茶也应做相应调整,一般主张: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我们俗话说新茶比陈茶好,这是指一般而言的,并非一定如此。适时贮藏,比如对龙井茶而言,不但色味俱佳,而且还具香胜之美。又如乌龙茶,只要保存得当,即使是隔年陈茶,同样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特点。不过,在众多的茶类花色品种中,对较多的茶叶品类而言,还是“以新为贵”。
当然,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因此新茶不宜多喝,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另外,晚上喝茶时要少放茶叶,不要将茶泡得过浓,不要饮用隔夜茶。另外,也不能用保温杯泡茶,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也应禁止饮茶。
一般,茶叶品质可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去鉴别。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放在鼻端,深深吸一下茶叶气味,凡具有茶香者,为好茶;凡具有青腥味,或夹杂其他气味者为差。同时,还可结合茶叶色泽来鉴别;用手抓一把茶叶放在白纸或白盘子中间,摊开茶叶,精心观察,倘若绿茶深绿,红茶乌润,乌龙茶乌绿,且每种茶的色泽基本均匀一致,当为好茶。若茶叶颜色杂乱,很不协调,或与茶的本色不相一致的,即为品质欠佳。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据考证,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茶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陆羽在《茶经》中认为饮茶在鲁周公时已为人所知。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可惜的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中国现在已经不是茶叶出口和消费第一大国了。去年,中国茶叶出口只有37万吨,而肯尼亚前十个月就出口了50万吨,世界茶叶出口大国的名号已经落在了肯尼亚头上。
而人均茶消费量,去年我们是1.6公斤,而土耳其是3.16公斤,是中国人均消费量的两倍。在全球资本市场里我们更是缺一个能扛起茶叶大旗的领军企业。去年,作为联合利华的品牌,立顿公司营收超过了150亿人民币。而在港上市的澜沧古茶和天福茗茶加在一起的营收还不到20亿。目前,正在冲刺I P O的八马茶叶的营收也才21亿。即使算上农夫山泉旗下的东方树叶营收也没有超过100亿。立顿目前仍是全球当之无愧的茶老大。
那么中国茶叶到底怎么了?先说出口:在1640年的时候,中国茶叶第一次被河南商人带到了阿姆斯特丹。不久之后,又出口到了英国,我们的茶不仅提神醒脑,而且还帮助消化。所以,英国的上层社会就开始大面积的喝茶了。40年之后,也就是1684年,喝茶的人群从上层社会开始向大众阶层转化,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对西方工业品并不感兴趣,所以外国商人只能拿钱来卖茶,这就不得不动用大量的白银,仅仅1800年到1810年,这10年间净流入中国的白银就高达2600万两。除了丝绸和瓷器之外,这个时期茶叶大概占了中国出口总值的70%。这可以说是中国茶叶在全球最高光的时刻了。
而现在,中国茶叶之所以在出口量上输给了肯尼亚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一个就是那边儿的天气特别好,雨水充分,人工成本还低,再加上肯尼亚又属于火山灰土壤,不仅肥沃而且还不遭受病虫害,省肥料,又省农药,是天然的有机茶厂。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欧美资本的进入使得肯尼亚茶叶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的程度也是很高的。他们大多采用红茶加工工艺CTC的标准工艺,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还低。而中国茶叶生产目前仍以小农经营为主,工业化程度是很低的,人工成本也很高,而且缺乏规模效应,所以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价格优势。
其次一点就是肯尼亚主要以生产红茶为主,他们的红茶品质很好,符合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而中国的茶叶是以绿茶为主的,红茶的产量目前只有绿茶的四分之一。但是绿茶不如红茶在国际市场消费量大、认可度高,也不如肯尼亚的红茶受欢迎。
第三、就是中国茶叶出口目前正在面临欧盟和日本等国家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绿色的壁垒让许多茶企出口受限。相反肯尼亚在茶叶生产的过程中,就更适应国际标准,受贸易壁垒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而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之所以输给土耳其,一方面是因绿茶生产有深厚的茶文化。茶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交、家庭聚会,这些场合都离不开它,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茶文化虽然久,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多已经不爱喝传统茶了。
至于说为什么中国的千家茶企还赶不上一家立顿,那原因就更简单了。因为中国茶本质上是农产品,而立顿茶却基本是个工业品。农产品的标准化显然是很难干过工业品的。在生产端我们的茶叶种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作坊为主,所以供给效率是很低的。根据国际茶委会的数据,最近几年我国茶叶的亩产大概是59公斤。而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是80公斤。而土耳其达到了218公斤。这就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茶企通过规模化做大做强。
再加上中国的制茶工艺又比较传统,大部分都是手工炒的,火候控制全靠老工人的经验,所以做出来的每一批茶都良莠不齐,这就给了以次充好的商家巨大的机会,劣币驱逐良币,整个市场很难建立起品牌的信任基础。
而立顿红茶它是袋泡的。它为了保持口感一致,它会在全世界多地采购原材料。简单来讲,就是统一的工业标准,标准的配方比例,能保证喝到你嘴里的都是统一的味道。这种能够保证统一口感的标准化,让立顿在中国每年能够卖出二十亿杯茶,对外我们卖不过肯尼亚,对内又正在失去年轻人的青睐,在全球范围内又干不过立顿,多重因素就让中国的茶叶的供销失衡的局面越来越严重了。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里,中国茶叶的总产量分别是318万吨、355万吨和374万吨。而同时期的销量却只有230万吨、240万吨和241万吨。即使算上每年不到40万吨的出口,那中国的茶叶库存每年都要增加50万吨以上。所以茶叶过去三年里不太受资本市场青睐,可以说带点掉队的中国茶叶实际上是困在了自己的历史光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