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6-29 15:55
贵州榕江灾后清淤:社会车辆禁入背后的民生守护
2025年6月28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县城多处低洼地带被淹,街道、商铺及公共设施堆积起厚达数十厘米的淤泥与杂物。洪水退去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灾后清淤攻坚战迅速打响。6月29日凌晨,榕江县公安局发布紧急通告,明确划定交通管制区域,要求社会车辆禁入核心清淤区,这一举措背后,是科学调度与民生保障的双重考量。
一、清淤现场:机械与人力共筑“生命通道”
在榕江县城的车民街道、常驰广场等受灾核心区,清淤工作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百台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泥泞中来回穿梭,将堆积如山的淤泥装入运输车;身穿橙色救生衣的武警官兵、志愿者及社区居民手持铁锹、扫帚,对机械无法触及的角落进行精细化清理。据现场指挥部统计,截至6月29日中午,全县已投入救援力量超5000人次,累计清理污染面积逾10万平方米。
“村超”球场的清淤工作尤为紧迫。这座因足球赛事闻名全国的体育场,在洪水中被淤泥完全覆盖,看台座椅、草坪及设备间均遭严重浸泡。武警贵州总队黔东南支队的官兵采用“分段推进、人机协同”策略,先用高压水枪冲散淤泥,再由人工清运残渣。现场负责人表示:“必须赶在天气转热前完成清理,否则淤泥发酵会产生异味,影响后续防疫消杀。”
二、交通管制:为清淤效率“让路”
榕江县公安局发布的通告明确了两项核心措施:一是禁止平永、八开、从江方向的社会车辆驶入抢险救灾核心区域;二是要求所有停放在县城主次道路的车辆立即驶离。这两项举措的出台,源于清淤现场的复杂路况与安全需求。
核心区禁入:避免“添堵”
清淤作业需占用整条车道,大型机械频繁掉头、倒车,若社会车辆随意穿行,极易引发剐蹭事故。6月29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在车民街道看到,警方在主要路口设置执勤点,对试图闯入的私家车进行劝返。一名执勤民警解释:“昨天有辆SUV硬闯清淤区,结果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反而耽误了1小时的作业时间。”
车辆驶离令:保障作业连续性
县城主次道路停放的车辆不仅占用清运通道,还可能遮挡机械操作视野。通告发布后,交警部门通过短信、社区广播等方式通知车主,对未及时移车的车辆实施拖离。在古州中路,一辆停放多日的轿车被拖至临时停车场,车窗上张贴着“因灾后清淤需要,您的车辆已被转移”的告知单。
三、民生温度:处罚与疏导并重
通告中“不服从指挥将依法追责”的条款引发关注,但执法部门在执行中更注重柔性引导。6月29日下午,一名外地货车司机因不熟悉路况驶入禁行区,被交警拦下后未表不满,反而主动加入清淤队伍。交警为其提供反光背心和工具,并协调安排食宿。这种“处罚与教育结合”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网友点赞:“榕江的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为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交警部门同步发布绕行方案:需途经禁行区的车辆可绕行厦蓉高速,县城内部交通则通过单双号限行、增设临时停车位等措施疏导。在常驰广场周边,社区工作人员用共享单车搭建起“临时接驳站”,方便居民短途出行。
四、全民参与:从“受灾者”到“建设者”
清淤现场,一支支由居民、商户、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主力军。黄平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陈磊带领200名志愿者驰援榕江,他们负责车民街道的消杀工作,背着40斤重的喷雾器,在高温下连续作业6小时。“我们的任务是确保清淤后不发生疫情,这是对榕江人民最基本的保护。”陈磊说。
商户们也自发组织自救。在古州北路,经营小卖部的王军一边清理被淹货物,一边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矿泉水。“政府帮我们清淤,我们也要出份力。”他的店铺在26日恢复供电后已重新营业,虽然损失了10多万元货物,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人还在,生意就能重新做起来。”
五、长效机制:从“应急清淤”到“韧性建设”
此次洪灾暴露出县城排水系统的短板。据榕江县住建局介绍,灾后将启动三项改造工程:一是升级古州河沿岸泵站,提升排水能力;二是在低洼地带建设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增强地面渗水功能;三是建立洪涝预警系统,实现“一小时响应、三小时处置”。
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重建。贵州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协调18家企业对口支援23个受灾小区,提供抽排设备、消杀物资及技术指导。在常驰广场,合力超市的积水深度从27日的2米降至29日的0.5米,房开公司工作人员吴胜芝表示:“预计7月1日前能完成全部清淤,让商户尽快复工。”
结语
榕江的灾后清淤,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民生实践。从交通管制的严格执行,到志愿者队伍的无私奉献;从机械轰鸣的作业现场,到商户自救的坚韧身影,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当最后一车淤泥被运走,当“村超”球场的草坪重新泛绿,这座黔东南小城必将以更坚韧的姿态,迎接新的明天。